人才选拔误区 女人才不如男人才?

   2023-08-21 互联网2540


  二、高职称代表高水平

  为了区分一个人的技术等级,常用的方法是评定技术职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职称。根据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职称只能大致地反映一个人在某一技术岗位上的任职时间与任职表现,而且由于职称实行的是单位评审和结构比例制度,特别是现行的职称体制使职称只能上不能下,于是职称中知识与技术含量因人、因单位而有很大差别。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中的教授与专科院校甚至一般本科院校中的教授不可同日而语;重点学科中的教授与一般学科中的教授也不能相提并论;同一个学科中,相同职称的人也存在着明显的水平与能力差异。而且,职称受技术岗位的限制十分严格,让数学教授去教体育恐怕连助教也不如,让物理教授去研究文学也是赶鸭子上架。其次,低职称的人水平与能力均超过高职称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在人才选拔与使用上,不能只看教授、研究员这种闪光的头衔,应当认真考察其实际能力与实际水平,更要辨明其职称系列,避免张冠李戴,错用人才。

  三、土文凭没有洋文凭硬

  随着留学回国人员的增加,留学人员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应该说重视留学人员是必要的,但总认为洋文凭比土文凭硬的观点却是片面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为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派出了大量的公费和自费留学生出国深造,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不少人学成回国成了祖国建设中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更多的有志青年在国内大学奋发学习,成了祖国建设各条战线的生力军。这两支大军当中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优秀分子,都有在发展祖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经济、国防及其它各项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这两个群体总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强弱差异,但却各有特点。国外留学生,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求学的学生,他们可能更多地接触到了国际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习方法、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和一流大学的学术氛围。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想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和企业家较为一致,当他们回国以后,在工作中就比较容易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中,更便于推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而在国内培养的人才,他们对我国的国情更加了解,对祖国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更能理解,切入更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加上对外学术交流的扩大,在国内大学学习的学生同样可以接受到较为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感受到国际先进的学术气氛。因此国内培养的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而且思想与情感更容易与工人、农民结合,在工作中能更快地取得成功。事实证明,国内大学培养的学生中不乏优秀分子,杰出人才中国内培养的比例也不在少数。所以\"洋文凭\"过硬还是\"土文凭\"过硬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用人过程中洋文凭比土文凭硬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