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学员有如此潜在需求,自纣有超强市场敏锐眼光的培训公司和培训师自然是“无孔不钻”了,纷纷挖空心思找笑话,搜寻逗人乐的小案例,有些甚至事先安排一些“托”在演讲过程中进行现场气氛的调动,以造成掌声不断的场面。于是本来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营销培训变成了笑声不断、掌声不断的“小品”表演,讲师也迎合企业或学员的胃口,改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常规,使得培训变得庸俗不堪,甚至有些培训活脱脱成了“老鼠会”的传销大会。
这样轰轰烈烈的培训结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营销人员又充充忙忙的投入到“永无宁日”的营销大战中去了,培训中的小笑话成了茶余饭后的消遣剂,而其他本来就没啥深度、缺少分析市场和解决问题工具的培训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这样的培训其实对学员无用,对企业也是劳命伤财,最后吃亏的只能是企业老板和自费的学员自己了。遗憾的是企业老板或股东一直处在困惑之中,就是搞不明白花了不少的培训费用,营销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忠诚度好象仍在原地打转。
显然这样一个恶性的、周而复始的不良循环圈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对中国的众多企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营销的创新都是一个制约。但这样一种现象或暗潮如何来抑制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铃还需系铃人首先企业的老板、总经理或营销总监等需求培训的决策者应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企业和员工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希望员工往什么方向的职业生涯来规划和发展。这样你才能知道你的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当然限于种种原因,决策者有时候并不能准确的界定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但可以向这方面的专家、有经验的同行请教或企业内部进行讨论,其实对一些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企业而言,选择什么样的课程与讲师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慎重研究的课题。因为这需要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员工的知识结构、行业特性相结合,甚至与公司的战略方向和步骤要保持步调的一致。对企业而言,课程应该考虑的主要内容有:对员工理论层次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正确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引导,营销方法论与实战技巧、分析市场或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等,对不同的学员其课程考虑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