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强化危机意识,争做改革创新的先锋。据国家人事部有关资料显示,去年,我国有31个省区市约45万个事业单位推行了聘用制度,1300多万人签订了聘用合同,约占总数的45%。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公布:“最近一个阶段,要从总体上收缩事业单位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包括去年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分别减编10%和30%,都为我们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正在提速,不少职工要告别“国家干部”身份,转变为靠市场吃饭的“社会人”。同时,随着“两补一免”的实施,不仅从经济上改变了农民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也对农业农村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国家用人体制的变更和基层政权运行的挑战,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更要增强紧迫感,果敢应对,自我加压,努力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作能力。一要转变“三农”发展理念。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三农”论“三农”,要解放思想,逆向思维,跳出传统框框,跳出“三农”圈子,从“三农”以外更加广阔的空间去寻找办法。要进一步树立“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兴农之路不在农”、“农业比例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就越高”等新的农业观,眼光向外,统筹发展,以县镇互动为抓手,走出就镇抓镇、就村抓村的误区,瞄准全省##等倾斜政策,兴建关联、吃配项目,积极吸引联合域外名企名牌,力争镇村各显特色、差异发展,形成梯次配套、协调共进的格局。要把握“三农”新动向,研究“三农”新情况,解决“三农”新问题,多想“三农”新点子,多出“三农”新思路,多创“三农”新经验,以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先进的方法推进县域农业加速发展。二要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一个共产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具备出色的能力和过硬的本领。能力是本领和才干,是实现理想、落实责任、塑造形象的保障。没有能力,什么事也干不成,先进性便是一句空话。同样,改革也没有什么可怕,怕的是没有办法和能力来应对改革。对有能力、有准备的人来说,改革就是机遇。为此,我们要采取宗旨教育、系列培训、处罚落后、加强监督等措施,强化培训,集中补课,抓紧“充电”。特别是农口党员,要对知识有一种饥饿感,既要向书本学,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和“三农”知识,学习网络和计算机知识,做到“专”与“博”相结合;又要向实践学习,自觉把理论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把学到的“三农”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渐提高驾驭“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变抓管理的“农业警察”为农民的“服务员”,为今后干好工作乃至转型转岗做好充分准备。三要实现改革预期效益。改革是大气候,改革是抓发展、是找出路。去年年底,全县##镇行政机构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机构从过去的##个、##个精简到目前的##个和##个,财政全额拨款事业中心人员由过去##名减至现在的##名,通过改革,增强了镇政府、事业单位的服务和发展能力,推动了镇村经济快速跃升。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改革的目标不仅仅是精简机构、减少冗员,更重要的是强化乡镇政府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执政能力。要通过综合设置岗位,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素质、改善结构,整合人才、技术优势,建立精干、高效、作风过硬的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队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地服务“三农”,凸显改革实效,促进长远发展,使历经改革洗礼的基层组织和农村党员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先进性更为纯粹。农口及涉农部门也要加速推进管理职能、行政方式及工作布局的转型,做到“献策不决策、参与不干预、搭台不唱戏,服务不增负”,努力提高服务效能和工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