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因素
1.全国范围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劳动力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尚不成熟
我国劳动力总量和储备都很充足,在城市化进程中每年还将从农村释放出以百万计的富余劳动力,但同时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也很突出,高素质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由于我国仍处于市场化进程中,加上户籍制度等限制,全国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阻碍了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化进程。
其中一个集中体现是不同性质的企业工资差别较大。根据北京市劳动社会保障局统计数据,2001年北京市食品加工业年人均工资三资企业为28324元,国有企业为14911元,前者为后者的1,9倍;制造业年人均工资三资企业为25145元,国有企业为16738元,前者比后者高出50%.
2.工资货币化程度对统计分析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中的大部分是采取货币形式,即使不是货币形式的部分,也可以清楚地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其基本条件是市场上存在清晰的价格体系。由于我国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计划经济,采取低工资、高积累的方式进行经济建设,工资货币化程度较低,目前仍处于货币化过程中。大量的“灰色收入”未统计进来,加上工资数据的保密性,降低了薪酬公用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信息需要者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
3.从国有企业工资形成机制看高管人员工资
国有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有着相当的关联度,往往只升不降,具有较大的工资刚性,在调整中具有很高的同步性,与人力资源的个体价值没有建立合理的联系。比较突出的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问题。固然,高管人员责任重大,对个人能力要求高,工资高点也属正常,但应该建立在公开选拔和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相互攀比,别人加薪,我也加薪,别人实行年薪制,我也实行年薪制,完全当成了一种待遇,有甚者把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装潢,曲解本意。对企业高管人员的计量是人力资源计量的重要内容,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计量的客观基础大大偏离了价值基础,信息的质量大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