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晚上10点才下班,有人每天一样9点进公司,有人却搞到中午才拎着便当晃进来,老板不说话,难道比较自律的人就活该?到底弹性上班的界线在哪里?以下是奥美公共关系行政总监马嘉璐就这一问题在台湾的演讲。
随着网络与电子邮件的发达,传统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模式也被改写,愈来愈多公司采取人性化的“弹性工作”制度,但在管理上引来的挑战与争议也不小,身为管理者该如何拿捏分寸?
一般而言,弹性工作的定义大概可以分两种,一是“早来早走、晚来晚走”,每天至少需工作满9小时,另一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责任制”,只要在期限内将工作任务达成即可。
将责任定义清楚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沟通”无疑是实施弹性工作制时,最重要的一环。尤其每个人工作不在同一时间,对于所谓“责任”的定义就必须更清楚。
当然现在电子邮件、网络很发达,但是你却看不到人与人面对面沟通时,可能反应出的态度、疑惑等表情,这些隐藏性因素对于主管的决策往往也很重要。
虽然透过email的文字沟通,有时候可以抵减一些人际沟通时会产生的负面情绪,但真正重要的不是沟通工具的便利性,而是每个人在弹性的工作环境里,对于工作规划的前提与目标是否都清楚的接收到。
因此除了善用便利的电子邮件外,部门内也一定要有彼此分享的共同时间。主管一定要在这共同时间内,对所有成员状况都有很好的掌握与分享,这样员工之间才不会有认知上的落差。
用自律文化影响员工
在弹性工作制度下,如果要兼顾纪律与效率,最好的方式有时未必是另订一套严格的规范,而是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自律”文化,透过文化去影响、约束员工的行为最有效。通常在人才越竞争的环境里,这种“自律行为”,有时比你设计什么防范制度都还要有效。虽然弹性工作制是基于人性化的考量、容许员工的工作模式有差异性,但是公司运作毕竟还是要有纪律维持,尤其若规范不清楚,就容易形成部门之间产生相当大的管理差异。身为主管的人,最好要有一套标准,要去清楚定义弹性工作的范围,不要让公司部门内有太大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