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音乐市场:蛋糕虽大吃来不易 版权枷锁沉重

   2023-12-16 互联网1660

市场:“蛋糕”逐渐变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络音乐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

文化部发布的《2012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网络音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5.4亿元。其中,在线音乐市场规模达18.2亿元,同比增长379%,用户规模达4.3亿;无线音乐市场规模也达27.2亿元,同比增长13.3%,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为66.9%。

在日益扩大的市场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一市场挖掘机遇。文化部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获得网络音乐相关业务经营资质的企业已达到575家,同比增长27.2%。网络音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著名乐评人、音乐高级总监王磊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说,国内网络音乐企业大体可划分为3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以QQ音乐、百度音乐、酷狗音乐为代表的老牌企业,它们在多年运营中积累了大量用户;第二梯队为近三四年来迅速成长的酷我音乐盒、豆瓣音乐、虾米音乐、多米音乐等企业,它们多为播放器、社区型或圈子型应用;第三梯队为新生产品,以云音乐、美乐时光、喜马拉雅、被窝音乐、点歌台等为代表,“出生”时间多在半年以内。

版权:一道沉重枷锁

网络音乐的“蛋糕”虽大,吃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目前国内获得网络音乐相关业务经营资质的企业有几百家,但为人熟知的仅有一二十家。”王磊直言。

首当其冲的是盈利模式的问题。在王磊看来,“当前网络音乐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盈利模式创新的问题。甚至我个人认为目前还不能说网络音乐市场已经形成,因为没有一家企业是在盈利的。”

麦田音乐制作公司创始人宋柯表示,“音乐行业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让消费者愿意付费的产品形式。”

相关专家表示,虽然当前我国网络音乐市场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长时间一直无法取得盈利的行业势必会产生危机,盈利模式的匮乏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阻碍网络音乐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盈利模式探索艰难的同时,高昂的版权费也令不少网络音乐企业深感压力。

目前音乐网站主要采取“打包”购买的方式,即唱片公司与音乐网站谈妥“包年买断价”。据王磊介绍,近几年来“包年买断价”以近乎疯狂的速度逐年猛增——2012年的价格为2011年的四到五倍,2013年的价格甚至比2010年高出十几倍,去年单个音乐网站用于购买环球、华纳、索尼等唱片公司版权上的资金已经达到几千万元。

有业内人士介绍说,目前许多音乐网站的版权费用支出占到了总营收的80%到90%,有的甚至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单版权支出都大于其营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