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财富转移成不动产 向古代地产大亨们学财技

   2023-05-12 互联网3470
  王同春——开渠造地

  与沈万三一样,靠经营土地发家的还有清末民初的“河套王”王同春。不同的是,沈万三是以水利开发来提高田地的质量,而王同春是完全依靠水利灌溉来开发荒地。

  王同春,生于1852年,河北邢台人。他13岁时,就随族人到河套地区(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黄河流域一带)当挖渠的渠工。原来,河套地区虽有天然的水利资源,但因开发过晚,灌溉系统非常落后,于是从中原地区招来大批挖渠的渠工,把黄河之水引入农田。

  王同春年纪虽轻,但很快掌握了挖渠的技术,并小有名气,成为工头。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河套地区地广人稀,在此搞水利开发的老板都发了大财,如果自己能够拥有一块土地,那就能利用自己娴熟的挖渠技艺,让土地增值更多。

  于是,28岁时,王同春开始单干,并以隆兴昌(今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县城)为中心,挖渠灌溉田地。29岁时,他抓住了一个机会,租借了河套地区一个喇嘛庙的田产,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开挖了一条长达115里的干线渠道,灌溉田地2000多公顷,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良田,就会有人来定居,于是,王同春以隆兴昌为据点,设立“隆兴长”商号,经营粮食、毛皮、生活百货等商品,狠狠地赚了一笔。之后,他把各项盈利再次投入到开渠的事业中,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同春50岁时,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共开挖河渠干流5条,支流270余条,改造良田340万亩。他本人每年收入光粮食就有近3000万斤,还有地租和灌溉水费可得银两17万,成为河套首富,并被称为“河套王”。直到今天,五原县的县城隆兴昌镇,依然是取名于王同春所创立的商号“隆兴长”。

  点评:1960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而香港更是以移山填海方式扩展土地,打造新城……以人力战胜自然,不是不可能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