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变小三 “微时代”成“情感危时代”

   2023-01-12 互联网6740

  故事三 地球是个村,天涯若比邻

  “最近几天和家人视频聊天,很开心哦,谢谢WIFI啦!”这是记者的朋友肖肖(化名)最新的一条微博。

  生于1984年的肖肖刚在山东聊城老家过完年回京。这个春节,她最大的收获就是教会了55岁的父亲用新买的手机视频聊天。大年初八那天她刚抵京,当晚就迫不及待地跟父母和弟弟用手机视频聊天。这些天来天天如此。

  她向来严肃的父亲虽不喜形于色,但却乐此不疲。肖肖开心地告诉记者:“可以每天从视频里看到父母的样子,看到自己成长的那个家,感觉挺舒服,比语音聊天更亲切了!”

  肖肖已有3年“微龄”,现在又玩起了微信,常常用手机跟好友以及在旅途中结识的几位“背包客”(指长途自助旅行的人)聊天,传图片,发视频,分享生活点滴,共赏旅途风景,商讨旅行计划。

  不久前,她与青滇之行中偶识的川妹子“秀儿”在微信上相约,今年七八月份一起去西藏、尼泊尔旅行。“网络把我们拉得更近了,真是天涯若比邻!”她感慨道。

  观点亮相

  真实的原因是心灵的疏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全民皆微”的“微时代”已经来临。

  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进入“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在3G技术以及各类移动便携终端的发展助力下,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恋人、家人联系;快捷地与朋友分享爱情的甜蜜、婚姻的幸福和家庭的美满;在网上跟爱人隔空示爱、交流、沟通……一切都如此快捷简单。

  也有人说,这是一个“人类离别的星球越来越近,离自己邻居越来越远”的坏时代。在“微时代”,传播变得更加流动,传播时间被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更青睐“快餐式”文化,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生活日益数字化、浅表化、碎片化。

  我们不谈超过半年还不结婚的恋爱,只擅长在网上谈情说爱、发泄对爱人的不满、晒恩爱,对着屏幕比对着爱人和家人的时间长得多,对亲戚家的WIFI密码比他们的音容笑貌更熟悉……

  更让人觉得寂寞的是:无处不在的电子设备成为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主角,而作为沟通主体的人以及沟通本身,却悄然缺席。

  “如果我没有拿着掌上电脑切水果,就一定在电视机面前看肥皂剧;他如果没有拿着手机自言自语发微信,就一定在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这是“80后”网友“小小菜”对自己婚姻生活的描述。而在青岛,曾发生过这样一幕:在团聚的家宴上,面对只顾玩手机的孙子孙女,备受冷落的老人一怒之下,摔盘离席而去。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55.7%的人认为“手机依赖”会使人的现实交流能力变差,46.1%的人认为会使生活圈变窄,29.9%的人表示会陷入更深的孤独。而对这种心灵的孤独刻画得最入木三分的,莫过于在网上流传很广的这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早在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就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概念,认为数字依赖、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并严重影响和制约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