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其票房高低,能够进入金棕榈谱系的电影曾普遍被认为是艺术与创新的代表。但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为戛纳电影节笼上了一层阴影。
追求为“大众拍摄的作家电影”以及“艺术性”的戛纳电影节或许仍想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在明星阵容浩大、奢华风光的场面中,与其说戛纳电影节是在抵抗“好莱坞化”,不如说它正在变得“好莱坞化”。
当金棕榈与小金人相遇
戛纳电影节与奥斯卡的关系,也许一如法国与美国的关系,漫长而复杂。
戛纳电影节一直坚守“为大众拍摄的作家电影”这条准则,更倾向于为艺术电影和创新电影提供呵护。金棕榈奖的评委们也被认为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在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斯 雅各布看来:美国电影只能够提供一些消遣和娱乐,有的更多是商业上的算计,缺乏“文化”的存在空间。而奥斯卡能够评选出来的,显然也绝非他们所推崇的“作家电影”。
然而近年来,戛纳人对于美国电影和奥斯卡的批判眼光却逐渐柔和起来。戛纳需要明星来增添人气,而好莱坞则需要艺术来装点门面、以最快的速度赢利。2007年,好莱坞大牌明星占据了戛纳电影节的大部分红地毯,竞赛单元的22部影片有5部来自美国。甚至早在布拉德 皮特和安吉丽娜 朱丽抵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