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战略联盟的认识

   2023-02-10 互联网5190
核心提示:  1、战略管理角度  迈克尔·E·波特:"联盟是和其它企业长期结盟,但不是完全的合并,比如合资企业、许可证贸易和供给协定

  1、战略管理角度

  迈克尔·E·波特:"联盟是和其它企业长期结盟,但不是完全的合并,比如合资企业、许可证贸易和供给协定等等。联盟是指同结盟的伙伴一起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以扩展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

  Doz,Yves L & Hamel,Gary:战略联盟是范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结成这种关系的企业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

  蒂斯: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包括(1)排他性的购买协议;(2)排他性的合作生产;(3)技术成果的互换;(4)R&D合作协议;(5)共同营销。

  康特拉克特:"近年来的伙伴关系,许多涉及经营过程各阶段的联合行动,如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采购,经常是规模实力大致相等且都从事国际经营的公司之间的联合,双方做出的贡献是类似的而不是互补的。"

  邓林:战略联盟可以采取股权共享的方式如企业合并、合资新建,同时也包括R&D伙伴、合作生产、共同营销和分配等非股权形式,等等。

  以上学者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管理角度对战略联盟进行了界定,这种界定因是否将股权参与如合资企业形式涵盖在内而产生分歧。Doz, Yves L & Hamel, Gary, Michael.E.Porter等的战略联盟观点包括合资企业,Durning甚至把企业合并也囊括在内。而Teece等的战略联盟观点则排斥股权参与形式。确实有一种观点认为合资企业作为6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公司跨国经营行为的组织形式,虽然本质上是一种企业间合作关系,但在进入80年代以后已逐步被战略联盟所代替,而且有研究表明,战略联盟与合资企业的确在多个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因此主张将合资企业排除在外。

  2、资源集合体角度

  战略联盟是参与企业根据各自已有资源的异质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资源的互补性,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这是一种企业资源视角的战略联盟观点,把战略联盟界定为一种资源整合的组织行为。在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的高技术领域,这种资源观主导的战略联盟比较普及。但是,它不能圆满解释存在于其它行业的所有战略联盟现象。

  3、社会学角度

  战略联盟是一种社会网络,是企业之间的一种自发行为,目的在于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组织目标,并通过协定关系形成排它性的企业进入壁垒。这是社会学视角的战略联盟观点,认为战略联盟这种社会网络的形成基础是企业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和融入性的要求,企业潜在地希望进入一种协定关系以形成某种排他性的进入壁垒。这种界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战略联盟存在的普遍性,但是,战略联盟毕竟是一种企业的市场行为,社会学角度的战略联盟的界定需要经济学思想的补充。

  4、企业理论角度

  战略联盟是一种对企业交易时契约不完备性的一种治理结构,是管理企业能力结构的一种特殊系统。

  战略联盟指企业之间为了提高合作双方的能力以达到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合作。

  这是一种企业能力视角的战略联盟观点,对战略联盟进行了经济学界定。相对于动态的市场和产业变化,企业之间市场交易关系的契约因为本质上的信息不完全而呈现不完备性,不完全契约蕴含着对企业交易的产权效率的重新优化配置,战略联盟被视为在这种状态下的一种治理结构,因而它是企业市场交易行为的一种补充。

  5、合作竞争角度

  战略联盟是由很强的,平时本是竞争对手的公司组成的企业或伙伴关系,是竞争性联盟。这种观点强调战略联盟这种合作组织的竞争性,从战略联盟的合作表象下揭示其竞争的根本属性,视战略联盟为一种合作竞争组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