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用人的成本

   2023-08-21 互联网2490
核心提示:国企用人的成本向来是被人们忽视或不愿、不敢正视的。怎样从经济成本、政治成本、文化成本上认识这个问题?经济学将成本大致分为



国企用人的成本向来是被人们忽视或不愿、不敢正视的。怎样从经济成本、政治成本、文化成本上认识这个问题?

经济学将成本大致分为七种:总成本、总可变成本、总固定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但国企的用人成本,单靠经济学理论是计算不清楚的。

国企用人的成本一向很高,且构成复杂,隐含着各种特殊性。简略地说,其成本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成本,一个是政治成本,一个是文化成本。

先说经济成本。经济成本的特殊构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渎职的成本。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成本。如果用人不当,干部滥用职权,企业是要蒙受经济损失的。也就是说,是要为用人失察付出巨大经济成本的。最大的用人不当就是对正职的使用不当,特别是行政正职。有些领导干部,当副职的时候显得既谦虚又谨慎,很不错。可一旦当上了正职,就变得让人难以辨认。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还有的领导干部,上任后往往不是立足于现有产业进行精细管理,而是热衷于四处考察新项目,好大喜功,盲目投资,爱干那些花钱上项目、进设备、定物资、安插人的事儿,不愿意在企业发展定位、队伍建设、经营管理上多下功夫。结果往往新项目上马之日,即是市场滑坡之日;剪彩开工之时,即是亏损赔本之时。一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走上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谋取职务自然也是有“成本”的,上任后必然想加倍地“捞回来”(这也正是他跑官要官的目的),从而干一些危害企业的勾当。结果干部一离任就出现一个大窟窿,一经离任审计就**露出严重问题,这几乎已经成为国企的一种“定式”。换句话说,我们往往只有在干部离任后才能搞清楚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只有在干部离任后才能对干部作出全面真实的评价。

第二,能力的成本。同样一个企业,任用不同能力的领导者,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同的。比如某一位领导者负责经营一个企业能够实现年盈利1 000万元,似乎很不错,但若是换了另一位领导者却可能实现年盈利2 000万元;或者某一位领导者经营一个企业年亏损1 000万元,似乎他能力不行,但若是换了另一位领导者却可能年亏损2 000万元。所以说,领导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领导者个体能力的差异会带来企业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因此,在用人上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优中选优”,而不仅仅是选用合格、称职的干部,要努力追求选用更好、更优秀的干部。问题是:选用合格、称职的干部不算用人失误,所以很难做到选用更好、更优秀的干部。这致使我们的用人决策者,有理由在客观上、甚至是主观上就不去选用更好、更优秀的干部。如果选用相形见绌、甚至素质能力较差的干部了,付出的经济成本会更多,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更大。

第三,待遇的成本。国企领导者的待遇像座冰山,永远在表面看不见的地方隐含着巨大的一块。所以,国企领导岗位不仅是管理岗位上的人员所企羡的岗位,而且是很多专业技术人员所向往的岗位。这也就是国企专业技术力量始终得不到很好培植和积蓄的原因之一。国企领导即便退下来了,待遇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这种待遇上的优厚既体现在正常的职务消费上(其实很多所谓“正常”的职务消费并不正常),更体现在特权上。关于特权这一点就不展开说了。更严重的是,国企干部“上易下难”,并且领导层级越多、领导职数越多,这种经济成本就越高,且长期居高不下。

再说政治成本。政治成本的特殊构成也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稳定的成本。包括安全、文明、清廉、和谐的成本。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柱石,国民经济的命脉,国企的领导者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发展经济的经济责任、维护稳定的政治责任、促进和谐的社会责任。提拔和使用一名干部,要以这名干部是否具备能够履行好这三大责任的素质和能力为标准。仅考虑其中一条是不够的。事实上,因为往往只考虑到提拔和使用的干部是否具备发展经济的能力,而忽视了干部的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的能力,结果给企业和社会制造很多麻烦,留下许多后患,甚至造成巨大损失的事情是很多的。这是在用人上付出的最大的政治成本。也就是说,如果一名国企领导者不重视安全生产、不重视文明生产、不能做到依法经营、不能保持清正廉洁、不能努力构建地区和谐,那么企业将为提拔和使用这样的干部付出巨大的政治成本。

第二,说情的成本。通常,国企在用人以至物资采购、工程发包等方面的“说情风”是很严重的,形成了许多“潜规则”。很多国企领导者不同程度地受到“说情风”的困扰,甚至很多领导者自己就颇擅此道。因说情而决策,往好听了说,是为了谋取外围(比如地方政府、关联企业或上级领导)的良好环境、有利条件或政策支持,其实本质上就是搞交易,是严重的失职。当然,往往来自上级领导的说情最难应对。如果一个企业说情成风,缺少正气、公平和公正,将付出极为高昂的政治成本。一些干部甚至从此就会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第三,作秀的成本。喜欢作秀是很多国企领导者的通病,只考虑到短期政绩、个人政绩,不顾企业长远利益。如果一个企业的“一把手”喜欢作秀,那么这个企业将源源不断地为此支付沉重的代价。作秀的本质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按企业真正需求办事,只图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新鲜好看、冠冕堂皇。作秀将导致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甚至搞形象工程、修建楼堂馆所、搞豪华装修等。用作秀式的干部与在用人上作秀,表面上看是两个问题,实际上危害是一样的。在用人上作秀,比如有些国企搞公开选拔干部,笔试、面试、考核、公示、试用等,其实只是好听、好看而不实用。且不说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更大的后患是:这样选拔上来的干部多数是应试型的人才,好比失街亭的马谡,只会纸上谈兵,而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业绩突出的、实践经验丰富且领导管理能力强的人却往往选拔不上来。用马谡那样的干部管理企业,企业的损失将会很大。再比如从劳模、标兵中直接提拔企业领导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是凭业绩来用人,实际上也是作秀。因为劳模、标兵与企业领导完全是两个范畴的概念。事实上,很多劳模、标兵被提拔为企业领导之后,反倒迷失了自我,工作起来不像过去那么得心应手了,在新岗位也难有作为,个人往往从此陷入苦闷。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至于文化成本,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文化成本是隐形的、无形的,但也是巨大的。用人不当,除了在政治上、经济上造成损失之外,在队伍风气上、用人导向上造成的影响,将以文化的方式凝固下来并传播开去,从而贻害无穷。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企业多次发生用人不当这样的事情,必然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队伍风气、影响到这个企业的用人导向、影响到这个企业干部的业绩观、影响到这个企业队伍的价值观,这就是为用人不当付出的文化成本。要消除这种文化上的负面影响,需要长期的努力,也是最艰难的。

前面说的只是领导层面的用人成本,还没有涉及普通职工的用人成本。如果细细统计国企职工的用人成本,恐怕也是一样的高昂,且数说不清。

结语:从正面来看,国企用人的成本其实恰恰即是国企用人的潜在效益。这才是分析国企用人成本的根本目的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本文节选自《国企用人之道:大匠无弃材》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