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才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023-04-12 互联网3950
核心提示:  新世纪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否百尺竿头,更上一步?中国怎样才能跃上制高点,取得长远发展的主动权?  "以人为本,必须

  新世纪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否百尺竿头,更上一步?中国怎样才能跃上制高点,取得长远发展的主动权?

  "以人为本,必须把"人才"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构筑共和国世纪大厦。"在正在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从小组讨论到书面发言,从提案到议案,这已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呼声。

  紧缺,紧缺,人才成为最紧俏的"资源"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战略,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朱镕基总理在所作的"十五"计划纲要报告中,首次把人才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共鸣。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正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人才问题日渐凸显,国与国的竞争正日益演变为人才的竞争。

  而仔细剖析,我国的人才"底子"并不厚:到1999年,我国就业人口7亿多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仅占3.8%,而初中以下的占80%以上。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人才资源大国。

  人才紧缺、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发展我国经济的最大制约因素。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57万,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5%.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接近或超过了100人。创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我国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非常突出,知识老化现象异常严重。

  "我们缺少一批能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将帅人才,缺少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九三学社王文元委员说,在2000年国际科技竞争力排行榜上,我国"企业获得合格工程师的难易程度"这一指标排名在47个国家中位居倒数第一。

  叶佑铭委员虽然来自香港,但他掌握的有关人才的资料却十分丰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表明,我国从事高科技发展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156万人;近两年,我国有42%的正、副教授和50%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及农艺师退休,今后5年,我国将有15万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形势十分严峻;此外人才的流失也十分严重。

  争夺,争夺,"人才大战"已悄然打响

  "清华大学电子系去年毕业了16个研究生,12个去了美国。硅谷里的"同学"到处都是,我们成了人家的培训班。"身为清华人,科技界何栋材委员满是无奈。

  管理人才、将帅人才、尖子人才……从资本渗透到经营渗透再到人才渗透,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战略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移。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日趋白热化。

  作为九三学社的一员,事先就此进行了大量调研的陈抗甫委员指出,当今一些发达国家已纷纷提出计划,欲从发展中国家"采购"和引进大批尖子人才以及急需领域的人才:德国计划从欧洲以外地区招聘3万多名电脑专家,美国计划今后两三年内把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名额由过去的每年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就连一向保守的日本也放低了准入门槛:外籍研究人员占本国人员的比例将在今后几年提高到30%.

[1] [2] 下一页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