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80年代第一批美国船队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之后,美国人的想象力就被关于中国经济的前景或是威胁之种种说法所点燃了。无论是被看作一个无限的市场还是一个潜在的对手,中国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乍看之下,里德·亨特(Reed Hundt)的新书《在中国的阴影下》(In China’s Shadow)似乎只是最近涌现出来的,探究自毛泽东去世后30年来中国惊人崛起本质的诸多本书中的一本。但是,本书的完整标题,还需细细审阅。作为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前任主席,以及英特尔公司(Intel)董事会成员,亨特为本书取了一个更富象征意味的副标题:“美国企业家精神的危机”。
相对于阐述中国之于美国的冲击和影响,亨特在此书中更多讨论的是美国政治和商业领袖对于21世纪诸多挑战的回应,这些挑战正是以中国经济势不可挡的增长为主要特征的。
理解这里所说的回应“危机”的关键在于理解风险承担者所扮演的角色,正是由于他们对未经测试的技术的支持和推崇,推动了美国从蒸汽轮船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成长。而作为美国式“做得到”自我倚赖信念的化身,企业家们又一手缔造了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公司,从而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与创新。因此,在如何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活力这个问题上,亨特寄希望于美国企业家对于中国崛起的回应,以及美国政府与社会对他们支持的程度。
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建立在风险加投资等于收益这一公式之上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1942年曾作过一个著名的论述,将企业家的角色看成是“创造性破坏”,即相对传统智慧而言,投资于新技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亨特引用了熊彼特的解释作为起点来展开他的讨论,即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各自的商业模式中对于企业家精神的不同看法。
亨特提到,对于美国人而言,创造性破坏意味着通过个人主义和颠覆权威打破旧习的方式来实现创新。企业家往往通过抨击“现有权力等级体系”来建立初创企业或是对于新事业的投资。这个过程的标志通常有二:要求挣脱既定商业模式的反抗行为,以及对于何种新技术会为投资带来回报的敏锐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