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建字:企业管理 内耗 人力 资源 成本 运营管理
软件行业将其成熟度划分为5个层级,它们分别为:
5、 优化级 4、管理级 3、确定级 2、重复级 1、初始级
这种层级的划分也同样可以对照比较企业管理的程度。在此,我想通过这种划分来对比不同层级的企业管理其内部管理关系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等成本。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对这5个级别进行简单的解释:
1、 初始级;过程无序、进度、预算、功能、质量不可预测。处于这个级别的企业基本上还是作坊,称不上企业。
我们知道,任何企业的生产流程必须是清晰可控的,流程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控制点,有数据输出到管理层。如果无法达到流程和程序的清晰,则该生产过程的数据则必然紊乱,且导致预算、功能、质量及进度的不可控。
2、 重复级;生产过程制度化、有约束、可重复。处于这个级别的企业在制度上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和约束,但还不能将控制深入到关键环节上,生产过程的数据反映也只是大概、模糊的。
在这个层级上的企业开始重视用制度来规范整体行为。但其制度的制定只能起到清晰生产过程的作用,还不能从流程环节上总结出适合生产的详细规程,也不能从生产流程上得到什么明确可信的数据信息。反馈机制尚处于初步或未形成阶段。
3、 确定级;过程标准化
通过一定程度精确数据地取得,分析并制定出更为详细的生产流程操作规程和规范,将控制深入到流程的每个环节上。这个程度与上一层级的区别在于:一个有量化了的操作规程,另一个只是行为规范。
4、 管理级;过程得到定量管理,且过程运行的结果可预测。
管理达到这个境界是比较高的层次了。单论对过程的管理(抛开对人员意识形态的管理),这个程度可谓是终极管理了。这个层级的管理,不但对生产流程各环节有量化标准的管理,同时也能从各环节得到精确的数据反馈,根据这些反馈,管理层加以分析,对生产运行的结果得出精确预测。同时也能根据数据的变化,对生产过程中隐藏的问题提前预知和有所警觉。
5、 优化级;过程可持续不断改进。
在管理达成对控制点管理和从控制点取得反馈后,管理工作就需要从生产过程控制上升到员工对待工作的意识形的态统一。只有在统一的以不断改善工作为核心的意识环境下,整个生产过程才能在各个环节、各个点位上自我完善和优化,才能得到不断的改进。
以上的解说目的在于表明不同层次的管理程度的状态是如何的。这里,我将回到主题来进行阐述。
在最初,也是最低的管理层级中,无序是其主要标志。以个人经验来看,这种无序产生的根源在于组织内人员意识上的各自为政。搞过流程控制和生产管理的人都清楚,管理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基于生产人员的个人自我意识和积习产生的。比如我在管理过程中要求生产人员挂胸牌上岗,结果他们对我强调挂胸牌防碍工作,而且容易损坏。在他们的意识中就没有公司形象问题,或者是公司形象不如自己的舒服重要。在强制要求挂证上岗的情况下,对抗意识产生:不少人故意把证挂在里层的衣服上,还有些人把证件反着挂。证件的破损率也有上升。抛开挂证上岗有可能带来不便不说,单从对管理的服从意识上看,这些生产人员是不愿意服从管理,甚至是漠视对其的管理。小事如此,关系到生产运做则更是如此,一旦生产安排不合其意就甩手不干,以此来威胁公司达到自己的目的。若通过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处罚,则上至公司领导,下至班组内部,中及公司行政都要被其搅得鸡犬不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