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成功探因:中国企业家的救赎情结

   2023-05-12 互联网3390
核心提示:关键字:李书福 公司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 汽车 汽车制造 “我们让吉利车走遍世界各国,而不是让世界各国的车走遍中国

关键字:李书福 公司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  汽车 汽车制造
 
    “我们让吉利车走遍世界各国,而不是让世界各国的车走遍中国。” 在2007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李书福这个矮小又执着的男人又一次向世人宣布了他的雄心。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缔造者,李书福以及吉利汽车一向是业界的关注焦点,他的种种豪言或惊世骇俗之言论,委实经常刺激着媒体的神经。在一向低调、中庸的中国企业家中,李书福是个另类,他的张狂他的偏执,经常招致外界的批评与诟病。而正是这种他对产业追求的张狂与偏执,在某种层面上又深刻地反映出他希冀发展中国汽车产业,振兴中国自主品牌的救赎情结。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在任何一个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中,是一句至理名言。而中国,在许多几乎被西方先进技术、品牌、资本所垄断的行业中,国产品牌生存空间逼仄艰险。中国优秀企业家只有凭着浓重的救赎情结,不畏艰难地不断抗争、奋斗,一点点地杀出自己的地盘,柳传敏、任正非、张瑞敏等人莫不如此。

    与许多个人式创业英雄一样,李书福一早就怀着远大的创业冲动,希望在某个领域做出一些值得标榜的成就。

    1984年,年仅21岁的李书福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作坊式的小厂,替一些大冰箱厂加工小配件。到了1986年,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李书福逐渐向下游产业渗透,成立了北极花电冰箱厂,开始制造成品冰箱。当时由于刚经过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冰箱市场正呈饥渴状态。北极花冰箱在很多市场纷纷脱销,品牌逐渐得以建立,李书福也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而接下来摩托车项目的成功更是让他如虎添翼,资本实力增大的同时,他的梦想也在随之膨胀——李书福将目光瞄准了汽车领域,他不仅要造车,而且要造“人人都买得起的轿车”。

    与宗庆后打破“世界二乐”垄断中国饮料行业、张瑞敏第一次让中国品牌真正走向世界一样,在李书福心中同样蕴藏着一种救赎中国产业的情结,他所憧憬的就是在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完全垄断的汽车领域中,插上中国自主品牌的旗帜。

    中国企业家的救赎情结由来已久,这种情结的背后则是强烈的民族情感。这是一种超越企业利益、超越个人成就、超越产业局限的个人壮志,我们在柳传志等一批中国优秀企业家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星火闪亮的救赎情结,而正是在这种救赎情结的激发下,中国的自主品牌的家电、IT产品、电脑、汽车才有今日之发展规模,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国际品牌,成为行业的翘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