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到哪里去赚钱

   2024-01-18 互联网1130
核心提示: 2004年的前10个月,相信对于中国国产手机厂家来说很可能是出人意外和动荡不安的。信息产业部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国内

    2004年的前10个月,相信对于中国国产手机厂家来说很可能是出人意外和动荡不安的。信息产业部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国内品牌的手机占国内市场销售的54.7%,首次超过国际品牌。

    但到了2004年,形势却急转而下,知名IT及电信咨询公司易观国际的调查数据表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厂商位居销售榜前列,波导公司利润同比下降14.05%,TCL公司移动电话业务利润同比下降27.58%。为什么会这样?

    部分手机厂家选择了产业突围。比如,波导公司就与南京汽车集团合资造汽车,但在今年8月又退出。而另一边,夏新电子公司又宣布与汽车公司开始了合资。波导、夏新这些公司到底该往哪里去?

    本期中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M. Christensen)等专家所著的《滑向未来的利润源》可以有效地解答这些疑问。在过去6年中,作者一直研究行业价值链的演变,发现了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有效竞争的规律,并且预见到,未来的价值链中何处才能获取诱人的利润。

    克里斯滕森等人发现,当产品对于主流客户来说还不够完善时,公司间的竞争是以产品性能为基础的。要在竞争中胜出,公司需要采用相互依赖的、专有的产品架构,并尽可能在下一代产品上实现最佳性能。此时,整合程度高的企业获取最大利润,比如计算机行业早期的IBM。

    产品性能的提高几乎总是会超出主流消费者的需求,而普通主流客户并不需要太尖端的性能,于是竞争重点转向便利性、定制化、价格和灵活性,模块化的架构以及必要的行业标准也得以确定。此时,在价值链水平层面上竞争的专业化公司就取代整合型的公司赚大钱了,如戴尔计算机公司。

    竞争压力又迫使那些为模块化产品提供子系统的供应商做得更快、更好。为了赢得客户——模块化产品的设计者和制造者——的生意,这些供应商拼命提高产品性能,并建立起了日益相互依赖的专有架构。行业结构转变的结果是:以前能够赚大钱的地方——最终用户——今后可能赚不到多少钱了。相反,以前很少能获得诱人利润的领域——零部件和子系统——很可能会变得有利可图。如为磁盘驱动器组装商提供磁头的生产商。这一模型的基本原则是:谁控制了价值链中相互依赖的环节,谁就能获取最多的利润。

    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演变用这个管理模型来剖析就会看得比较清楚。当迅速提升的手机性能已远远超过大众消费者对通信功能方面的需求时,竞争就转向了便利性、价格和灵活性等方面。波导等企业利用韩国的设计力量、低价格和覆盖二、三级城市的渠道优势迅速崛起。国际厂商的产品高档高价、全国总代理制对销售终端的控制力弱,于是市场份额逐渐萎缩。至于东方通信等一些国产手机厂商仍沿袭“一条龙”式的自主研发、制造之路,产品面市少,在此轮竞争中丧失机遇。但到了2004年,国际厂商改变竞争方式,渠道扁平化,并推出了为中国研发的产品,有的甚至价格很低,形式就逆转了。

    未来国产手机厂商的竞争出路何在?可能不在汽车行业。在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方式还未演变到国产手机厂家擅长的便利性、定制化、价格和灵活性阶段。而且可以预期,像中兴、华为等这些在上一波国产手机发展行情中未有突出表现的厂商,凭借自身在系统设计上的优势,在3G时代将会大有作为,因为3G对系统和终端的耦合要求很高。

    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市场机会很多,中国企业在抓住一波机会有了资金积累之后,如何能够继续挖到下一桶金,而不是把“家底”消耗光,的确值得慎重考虑。希望本期介绍的这个模型能帮助你看清:未来,到哪里去赚钱!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