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管理评论[]消息:
据中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中国500家最大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分之三。这一数字令人印象深刻,似乎证明了中国产业转型的规模之大。但如同中国其它许多数据一样,它也颇具误导性。
企业营收即营业额。而GDP衡量的是增加值,它是一个财富创造的概念。若以此为衡量标准,中国大企业对经济的贡献会小得多。该研究并未估算这一差距,尽管它承认这些企业的生产率仍远远落后于美国水平。
但是,该研究仍发人深思,因为它反映了两种普遍的中国式企业思维。其一,深信企业越大越好;其二,往往下意识地将美国企业视为企业成功的榜样与基准。
中国官员经常主张,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超级大国,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和微软(Microsoft)。西方大公司明显得到中国政府官员的赞赏。这种态度并非中国独有,但北京千方百计将之付诸行动的劲头着实令人惊讶。
过去10年间,中国政府关闭了大量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而幸存的企业引入了现代管理制度和会计方法。国家引导的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了钢铁、电信和能源等“战略”行业。各石油企业纷纷效仿西方石油巨擘,争先恐后地收购海外石油资产。联想(Lenovo)通过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试图成为中国的IB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