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管理评论[]消息:我国公司治理已经进入新的时期,需要直面更多更艰深的难题,诸如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解决上市公司自主治理的动力机制问题,如何协调上市公司诸利益相关者乃至与全社会的关系,如何加强央企的公司治理等,将是长期面对的艰巨课题。
全流通时代监管能力面临的新考验
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违规、虚假信息披露的动机更加复杂,手段更加隐蔽,与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结合的倾向性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活动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违反规定的“报表式重组”,利用借壳上市、资产注入的虚假题材影响二级市场的“虚假重组”等比过去有明显的动机和表现。因此,在全流通条件下如何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市值管理,防范系统风险,提高违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等都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考验。
2007年股市的跌宕起伏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虽然市场的力量已经不可扭转地发挥作用,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市场仍然存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并未完全分开,股市仍然摆脱不了“政策市”的阴影,市场参与各方对真正的股东文化的认同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一直以来仍然是以审批为主要的发行模式,审批的节奏是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发行的节奏是由管理者把握,发行时市场的合理价格水平就不容易由市场形成,缺乏企业上市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成熟市场风险的化解更多是靠本身的市场机制来调整而不是靠管理者的提醒。市场的自身调节机制的建立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股东价值管理:高市值背后的隐忧
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大型中国企业纷纷“回归”A股。在资本市场泡沫的催化下,中石油于11月5日上市高开,一举摘下全球市值规模第一的桂冠,1.1万亿美元的市值将历史纪录扩大一倍,高于紧随其后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的市值总和。更令人瞠目的是,以该日收盘价计算,中石油A股加H股的市值大致相当于整个巴西或俄罗斯全年的经济规模,远远超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5个创始成员国的经济产出总和。而在2006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方面,埃克森美孚却是中石油的三倍。随着中国股市的膨胀,目前全球市值前十大的公司中,中国公司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中石油、中移动、工商银行(爱股,行情,资讯)、中石化和中人寿分别位列第一、第四、第五、第九和第十位。而上榜的美国公司只有埃克森美孚、通用电气和微软三家。中国公司真的那么强大吗?以几乎所有标准衡量,中国公司的规模都堪称巨大,但在运营效率方面,中国公司与其同行相比还只是小字辈。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不仅是国际、国内投资者的迫切要求,更关系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当我们举杯庆贺实现全球市值第一的时候,应该多一分清醒和压力,切不可沾沾自喜。在治理机制、风险控制、战略管理、产品服务、社会责任等方面努力缩小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
消极股东使中国企业改善治理缺乏动力
20世纪90年代末,正是在股东积极主义的影响和推动之下,世界各国掀起了改革公司治理的国际浪潮。资本不再沉默,“MONEY TALKS”。以机构投资者和民间团体为主体的股东代表频频向公众公司施压,要求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服务,确保公司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