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vs宏基:战役刚刚开始

   2023-03-08 互联网4910
核心提示:  同是两岸最出色的,同是通过并购走国际化路线,也同是华人企业中的翘楚,同在不同的战场上捉对厮杀,乃至同时抢购PackardBel

  同是两岸最出色的,同是通过并购走国际化路线,也同是华人企业中的翘楚,同在不同的战场上捉对厮杀,乃至同时抢购PackardBell,这两家隔岸相望的对手,有太多的针锋相对的故事,但两家公司的发展情况和现状却大不相同。

  2009年4月14日,《商业周刊》杂志亚洲区编辑布鲁斯·埃因霍恩(BruceEinhorn)在商业周刊主页上撰写了一篇有关与的blog,该文通过一些数字和事件,来暗示已经败北。

  另外,根据2008/2009财年最新业绩显示,第四财季亏损2.64亿美元,而赢利近1亿美元。另据IDC最新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1.6%,但仍为7%。真的失败了吗?胜利了吗?

  一、之路

  1.的前世今生

  第一阶段:开创计算机事业。1976年创立,当时仅有7名员工,3.5万美金的注册资金,以贸易和产品设计为主。1981年开始生产掌上型计算机,到了1986年,甚至领先于IBM率先成功开发32位PC。

  第二阶段:开始进军全球。1986年,设计出更容易记忆的新品牌Acer。1988年上市,开始迈向国际化布局。1995年9月,Aspire家用计算机在美国市场上市成为标志性事件,不过因并未在部件质量、生产运营、市场价格控制、交货时限等环节做好完全准备,最后成为一个著名的失败案例。

  第三阶段:产品制造与品牌经营分家。1996年开始生产笔记本电脑,1997年并购德州仪器的笔记本电脑部门,2000年底,正式将生产与品牌经营分割。

  第四阶段:多品牌并驾齐驱。从2000年底开始以简化、专注与前瞻为发展主线,于2001年使用新的CI并致力于提供更人性化的科技,2004年创办人施振荣交棒给第二代经理人王振堂,2006年Acer成为全球PC第四和笔记本第三大厂商。在2007年收购Gateway与PackardBell,完成了全球布局,多品牌并驾齐驱。

  2.的三次转型

  环境在变,企业内部也要跟着改变,因为昨天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今天一样成功,但昨天的失败,倒是有可能促成今天的胜利。今天的成功,也是经历了颇多挫折才得来的,当属来之不易。

  第一次转型。1991年,面临成立来首度亏损。1992年,施振荣为制定了“全球品牌,结合地缘”的策略以应对因为海外营运规模不够所遭遇的力下降,并开始由台湾市场进军国际市场,此变革使营业额由1992年的300亿元新台币,一举上升到1996年的2000亿元。

  第二次转型。出于掌握PC关键零部件相关产业的考虑,在1989年决定投入DRAM产业,与德仪合资设立德基半导体。

  但后来随着德仪的力丧失且弃守DRAM产业,德基的营运状况每况愈下,同时在美国市场的自有品牌业务大亏,到最后几乎全面退出美国市场,内外部压力把推上了“是生存,是灭亡”的绝境。

  第三次转型。、纬创分家。当时由于服务与制造都已有相当分量,却因此产生内部资源分配不均、业务与管理文化频生冲突的问题。2000年,品牌事业亏损6000万美元,个人计算机排名从全球第7掉到第10,当年底,毅然决定让两家公司各走自己的路:专责品牌,由王振堂掌舵;代工业务分割出去,新设纬创公司,由林宪铭领军。

  二、之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能够成就今天的规模,其能力也是在波折中磨炼出来的。

  第一次危机。1994年,在成立10周年的时候,国家取消了高科技产品进口许可制度,“内外交困”:一方面,惠普、康柏等国际巨头长驱直入;另一方面,一直以来的大客户——国内机关事业单位的采购势头出现疲软。数据显示,在1989年前后,国产电脑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为67%,而到1993年直降到了22%,几乎溃不成军。

  发现自己的电脑业务组织结构有问题,导致运作效率低,同时供应链成本过高。于是将与电脑有关的进口、销售等业务合并到一个部门,即电脑事业部,由杨元庆出任总经理。1995年,经过组织架构的调整,初步稳住了阵脚。此时,马上进行了第二个调整——供应链优化,之后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也有了1996年连续四次降价。最终,奠定了在国内市场的领军地位。

  第二次危机。到2001年,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的30%,认为市场占有率已经足够高,故调整了战略,提出了多元化方针。但从2001年到2003年,因为不同行业业务管理模式和文化整合问题,多元化做得并不成功。收购后面临严重的文化冲突,频频被人指责“以制造业的文化管理网络人才、软件人才和咨询业务”,最终,这些业务在统统没有生根发芽甚至无疾而终。

  而2003年,电脑主业又受到了戴尔的猛烈进攻。2004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30%跌到了24%。经过2003年底对企业战略的重新研究,重新制定了长期战略:收缩多元化,专注于主营业务PC,并向国际市场进军。经过此番回归,搭建R(关系型)与T(交易型)双业务模式,才逐步恢复市场份额。

  第三次危机。2003年开始与IBM谈判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事,将风险总结为三条:一是客户流失风险,二是员工流失风险,三就是业务及文化整合的风险。对于第三个风险,从2004年至今,和IBM一直在磨合,且矛盾不断。

  文化整合的不顺畅和冲突带来了中国区大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整合后,在一个“四不像”的国际化团队领导下,不仅没有组合、IBM和戴尔三家的长处,反而引入了IBM高成本低效率的供应链和戴尔式缺乏战略思考的急功近利。

  另一方面,有两次很明显的战略失误。一是错过了2005年开始逐渐兴起的消费PC潮流。虽然在中国是以消费PC起家,但通过并购获得的全球业务却只有商用PC的业务,缺乏消费PC产品和渠道。

  作为在中国区起家之本的T(交易型)模式在国外不一样的市场环境中无法复制,再加之国际领导团队多为原IBM及戴尔高管,缺乏消费业务经验,故致使坐拥中国消费PC第一的错失了在全球推广消费PC的良机,被惠普和远远超越。

  而另外一个失误则是没有及时抓住上网本的契机。在华硕推出EeePC以及后来跟进的时候,觉得这种产品的质量、性能还需要市场检验,再加上将全球消费PC产品定位于高端,与上网本走低端的思路不一致。故一直到2008年8月才宣布开发IdeaPad上网本进入超便携笔记本市场。而截止到2008年9月底,的Aspireone超便携笔记本出货量已经达到一个季度200万台,牢牢占据着上网本市场老大的位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