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山寨”

   2023-03-08 互联网4480
核心提示:冷眼看“山寨”之一(文娱领域的“山寨”) 2008年,“山寨”在神州大地迅速崛起、独领风骚。这个曾经略带“匪气”的名词,如今

    冷眼看“山寨”之一(文娱领域的“山寨”)

    2008年,“山寨”在神州大地迅速崛起、独领风骚。这个曾经略带“匪气”的名词,如今被套上了各种光环,在各种媒体的轮番推动下,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的象征。当一个概念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说明它已经拥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

    如果真的是“存在既是合理”,那么一切质疑都是多余,生活将会很简单。人不丑,不想多做怪,不是特立独行,想要拨乱反正,只是“山寨”的兴起太过突然,那么的不自然。媒体的推波助澜,让现代意义的“山寨”成了全民意识的“唐僧肉”,被传说中的长生不老所引诱,谁都想要吃上一口。

    生或死,是莎翁笔下的经典;吃还是不吃,是“山寨”抛给世人的一个难题。如同“子不语怪力乱神”有很多种解释一样,突兀的山寨,一年发力,万人敬仰,我冷眼观之,姑且说之。一家之言。

    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关于“山寨”的条目浩如烟海,各种“山寨”的衍生物大行其道。追溯“山寨”这个概念性名词的起源,其“发明人”已经不得而知,网络上关于“山寨”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比较认同“深圳机”的广东话发音——“山寨机”。曾经的“黑手机”代名词的“深圳机”,经过偶然的个体智慧的提炼,最终演化成为全民意识的典范,如今“山寨机”乃至“山寨”概念的大旗迎风飘扬。

    占山为王,独树一帜,成就帝王霸业,原本大多是史家传说。不曾想,“山寨”一出,谁与争锋,顺风而呼,应者如云。这“风”是舆论之风。

    “黑手机”、“山寨机”有其自有的生存土壤,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味追求“全民娱乐”风潮的媒体舆论的鼓吹下,“山寨”的种子,悄然随风而起,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从“黑手机”到“山寨娱乐版”再扩展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山寨”如同细菌的裂变一样,进行着爆炸式的传播。

    诚然,细菌不都是病毒,“山寨”概念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以个性化为导向,以“草根文化”诉求为主打,确有过人之处。上升到消费者行为学层面,“山寨”概念通过绝大多数团体和个人的无心之举,在21世纪初期,就把握住了综合消费者导向这一颇为复杂的课题。

    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在国内兴起的“草根文化”,宣扬的是平民阶层那种如同“小草”一般顽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压得弯,但是压不垮,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媒体从关怀“草根”的生活状态出发,到宣传“草根”的精神,最终完成“草根文化”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履行了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呼吁个体生命力的展现,以及平民意识的定位和提高。说白了,就是确立“个性、自我、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对社会进步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娱乐化的“山寨”,是“草根精神”的体现。“草根”有着庞大的群体,又是孤立、弱小的存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为“草根”的个体展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舞台。原本孤立、弱小的很难引人关注的“草根”逐渐形成合力,“山寨娱乐”如火如荼。

    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互联网经历了这三个技术飞跃,“山寨娱乐”也从最初的论坛、网络文学到个人视频的制作和发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