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下反思商业教育
——专访法国ESSEC商学院院长
从2008年迅速恶化的金融危机,已经在2009年变得更加肆虐,其起因于商界,也给商界带来巨大的冲击。这让很多人开始反思:我们多年来学习的、效仿的、追求的商业理念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同时,跨年间不断爆发的商业丑闻,也让我们思考:道德和商业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的企业似乎还未能确立一种正确的商业价值?
不少学者认为:因为危机被迫停止了忙碌,找到难得空闲的们,在2009年将再度蜂拥商学院。那么,被寄予授业解惑厚望的商学院自身,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使命的?他们能给出怎样的处方?
为此,《中外管理》专访了具有百年历史的欧洲著名的ESSEC商学院院长PierreTapie。
“长”与“短”的真正差别
《中外管理》:2008年是经济环境非常特别的一年,到2009年,金融危机已经席卷了全球,以追求短期利益、股东利益为信念的西方商业管理理念正在遭到质疑。作为商学院的院长,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PierreTapie:如果回顾18世纪发生的产业革命,我们就会发现商业经济一开始起来时,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争论就一直存在。最初英国的哲学家在定义商业概念时,是建立在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上,他们非常重视经济的长期利益。而且,这种“利益”不仅仅指的是经济利益,而是最终对社会利益的追求。
但遗憾的是,很多商学院都忽视了这一点,而只重视传授“技术”,也就是如何运用商业工具来聚集财富。这忽略了商学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商业思想和价值观上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看待商业和社会关系的理念,寻找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间的平衡点。
只谈技术,势必会导致用短期利益来衡量一个人的管理技能;而对社会贡献的追求,才能让一个公司真正基业常青。
《中外管理》:我们注意到ESSEC商学院特别强调“人格”教育。可是我们知道,在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对“道德”的培养是在18岁以前就已经完成的。为什么反而在商学院又要开始学习做人呢?商学院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良心的商人吗?
PierreTapie:没错,我们说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在15岁时就完成了。人的道德的确是无法被教育的,但却是可以启发的。我们并不是要“教”给学生道德,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的智慧,去理解什么是商业道德。具体来讲,我们试图去启发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且多数人对自己的了解是不够的。
比如:就“责任感”而言,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勇于承担责任,我们也无法在课堂上教会一个人承担责任的技术。我们希望启发他们,让每个人发现自己,是什么让他们胆怯?他内心的勇气在哪里?
另外一个层面,我们希望学生懂得如何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