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振奋的2008年已经到来,在国人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怦然心动的时候,如果让我们回首2007年的企业危机公关事件,完全可以用“数量空前”、“形式各异”、“影响深远”等词语来概括。在2007年,从IT、手机等新兴行业到汽车、食品、服饰等传统行业,从奔驰、西门子、戴尔、宝洁等众多全球行业领导品牌到恒基伟业、五谷道场等诸多国内非主流企业,均经历了危机公关的“浩劫”;而如果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来看,不仅仅各类突发事件、产品质量问题、网络曝光、广告风波、灰色交易等传统因素,甚至企业内部的裁员事件、有关产品标准等因素,都能使有关企业经历危机公关的考验。
虽然2007年的企业危机事件错综复杂、形式各异,但现在归结起来,还是有多处共性存在的,为了更好的还原2007年的有关企业危机事件,认识危机事件对企业的影响,帮助国内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危机管理意识,实施全面的危机管理策略,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解读2007年的企业危机事件。
关键词之二:社会责任
在2008元旦到来之际,华为、沃尔玛、泸州老窖、剑南春、家乐福等众多知名企业,均因为采取博弈新劳动法的辞退员工行为,而被媒体与广大公众所关注;2007年9月初,因为“不在意全球变暖”广告,时尚服饰品牌——森马在网络上,成了众多年轻时尚用户指责的对象;2007年夏季,由于上游供应商的供货不及时,戴尔电脑出现了不能按时交货,在各大论坛中戴尔成了众矢之的;虽然在2007年7月份,海南航空赢得了“拒载事件”的官司,但却逃脱不了公众与媒体的指责......
以上个案看似没人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均与“企业社会责任”息息相关。在2007年,社会责任成了考验企业的“重灾区”。
概括的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还要对员工、用户、政府、社区及自然环境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投资人的利益或企业本身的利益之外,还要考虑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利益群体及社会的利益,除了要考虑其行为对自身是否有利外,还应考虑对他人是否有不利的影响,如是否会造成公害、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等。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避免,其行为本身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
具体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看,目前在社会责任方面,国内不少企业对社会责任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效益至上,无视社会责任。这一点是目前很多国内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真实写照。2007年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莲花味精上榜了河南省周口市此次的“黑名单”,就是因为其顾及到经济效益,不肯拿出相应的费用进行整改所造成的。华为、沃尔玛、泸州老窖等众多企业的辞退员工行为,被指博弈新劳动法,也同样是因为其“经济效益至上”的错误责任观点所造成的。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相映成趣,是社会责任对企业组织提出的基本要求,无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偏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一种不良的企业发展思路,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所不允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