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一家日本媒体称有关兵库县一家3口食用中国河北天洋食品厂产的冷冻饺子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经兵库县警方调查,这家人系有机磷类药物甲胺磷可溶性液中毒,警方认为该药物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混入饺子。
中国的食品安全在国内外屡亮红灯,不少消费者已是惊弓之鸟,于是以日本三口之家吃饺子中毒为切入点,各大媒体纷纷炒作,中国的饺子尤其是河北天洋食品厂陷入媒体的口诛笔伐中。中国的食品安全威胁论再度升级,不但河北天洋食品厂被媒体、消费者封杀,整个饺子行业遭遇风霜,个体危机已经演化为行业危机甚至中国制造危机。
危机蔓延之快、之广令人瞠目结舌,这又是一场民族品牌大救援行动。在中国政府、天洋食品厂等多方努力下,毒饺子事件最终尘埃落定,兵库县查出的毒饺子,主要是超市内用于防虫的敌敌畏药剂飞散后,附着在商品上造成的。消费者如释重负,天洋食品厂最终也摘下了“生产毒饺子”的帽子。
毫无疑问,天洋食品厂是此次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日本媒体有关天洋食品厂生产毒饺子的报道一经刊出,天洋食品就陷入危机泥沼:首先,天洋食品厂为了配合调查,从1月30日停产,停产数日,并且找回全部在日食品及路途食品;其次,天洋食品厂调动各方人力、物力、财力,如与政府沟通、联系权威机构检测食品、召开新闻发布会等,积极进行危机公关,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还不是天洋食品厂最大的损失,最重要的是天洋食品厂的品牌美誉度受到损害。如日本民众产生了中国食品恐惧症,消费者的电话打爆了各地的保健所,许多超市立刻撤下和回收相关商品,学校食堂也封杀了中国饺子。一项调查显示,短时间内不考虑购买中国食品的日本人高达75.9%,而此前购买中国食品的消费者比例曾达到57.9%。
天洋冤比窦娥,飞来横祸使天洋元气大伤。但是,此时的天洋食品厂,不应自认倒霉,也不要认为既然危机已经解除就放松企业紧绷的神经,而应再接再厉,把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甚至化危为机。
危机就是缠绕在企业脖子上的一条围巾,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不作为,则有可能被这个围巾勒伤、甚至勒死;如果及时而恰当地进行处理,则会有效化解危机。天洋食品厂已经消除了被危机勒伤、勒死的隐患,但这并不是危机公关的最高境界。危机公关的最高境界是把化危为机,把危机这条围巾作为服饰的点缀或者用来取暖,锦上添花。
(1)避免“怨妇”心态
天洋食品是冤,但冤只能博得消费者、政府的短期同情,却不能带来持续的产品竞争力。因为,曾经的冤屈、短暂的同情,既不会击中消费者的消费心智,也不会占领市场。当年盛极一时的三株口服液,被“八瓶三株喝死老汉”这一传闻打得一败涂地,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是诬陷,也有媒体和消费者抱以惋惜、同情,但三株已是无力回天,难续辉煌。
所以,摆脱“生产毒饺子”身份的天洋食品厂,不要扮演怨妇,一味抱怨媒体的跟风及消费者的盲目怀疑,这只会适得其反,反而引起媒体、消费者的反感。天洋食品厂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一危机,巧妙寻找危机背后的机会。
(2)借势造势
此次危机,是对天洋食品厂产品质量的大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