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若恩:经济危机可能造成经济危机

   2024-01-18 互联网1360
核心提示:他提出的“购买力平价”计算结果,曾被世界银行采用,这也一度成为国际上衡量中国购买力平价的基准。而在90年代初,甚至连国家统

    他提出的“购买力平价”计算结果,曾被世界银行采用,这也一度成为国际上衡量中国购买力平价的基准。而在90年代初,甚至连国家统计局都没有计算过这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作为教授和经济学家的任若恩,20年来一直与数字打交道,在他看来数字的“客观”在不同人手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经济学家要有独立性

    “有人说我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严格说来,任若恩研究宏观经济算是半路出家,因为最初他的专业是统计学,在山西财政学院当老师。1987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他做了宏观经济模型,开始正式接触宏观经济学,也就是因为这篇论文让任若恩对宏观经济学产生了兴趣。

    1991年任若恩去了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师从奠定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基础的斯坦利·费希尔。之后在经济合作与组织(OECD)的两年,他与英国经济学家Angus.Maddison有很深的交往。在1997年,他又结识了哈佛的生产力的经济学家Jorgenson。与这些经济学家的交往,让任若恩对宏观经济的了解和认识逐步提高。这也成就了1992年他在世行期间提出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和计算结果,从而在国际上名声鹊起。

    基于国际组织的历练和多年对海内外宏观经济的分析,任若恩在看待许多经济现象和问题上都有独到和犀利的看法。

    “有人说我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总体上讲我认为我还是一个能适应变化的人,不是太固执己见。我只是经常用批评性的观点去看自己。”这是任若恩对自己的评价。在他看来中国的经济学家就应该是为中国经济服务的,要有独立性,不能人云亦云。

    用自己的研究数字说话

    “大经济学家也不一定是对的。”

    “所有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一定全是对的。要看他是为谁服务的。”

    任若恩认为:对于活跃在各种组织中的经济学家,即使名气和声望很高,他们在学术上的观点都不一定完全正确,因此我们政府在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不能受这些经济学家的影响。

    “我以前也对经济学的一些模型有着过分的信仰,但在我搞过很多自己设计的模型之后,我觉得以前的信仰反而是种遗憾,我现在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推断。”

    说到遗憾,任若恩觉得宏观总是让人很抽象,有时候可能不切合实际。他认为中国要想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是要有准确的经济统计数据,比如我们现在就没有关于就业率的统计数据。“现在有的只是统计失业率,但这是不能正确反映就业情况的。”任若恩说,希望政府能重视这个问题。

    从1997年任若恩开始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做宏观数据,至今已经11年。“这11年我积累了宏观经济的东西,每年要给他们写一篇宏观经济的报告。这个经历给我压力很大,积累的东西也非常多。”任若恩认为宏观经济研究是一个非常窄的行当,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研究并不需要太多人,但是研究一定要根据实际出发。

    现在任若恩的研究方向是做预测的项目,建立宏观经济的模型,主要做能源、金融、股市方面的预测。任若恩说:“我更喜欢用自己的研究数字说话。”

[1]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