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司与一个欲推出一项创新产品的企业在沟通,产品进行推广前,企业管理层有一个担心:作为一个创新的产品,如何面对可能的跟风。企业大量投入进行市场培育,一旦起效后,如何防范跟风品牌窃取成功果实。就这个话题,结合笔者此前提出的“品类独占”理论,总结了一些基本方法和观点,或许对有类似困扰的企业有所启发。
在进入所谓方法的讨论之前,先唠两句与题有关的“题外”话。
跟风的出现,并不都是坏事,我们应当用更长远的视角看待竞品以跟风方式的加入。市场的潜在容量需要更多的企业和产品来开发,消费需要众多品牌一起培育成熟,没有跟风可能是最不乐观的现象。
竞争对手所能跟风的,一定是战术性做法,是外在的表现。我们必须明白,企业的整体战略无法被跟风。也就是说,一招鲜的、点子式的成功,才会容易因为被跟风而快速被稀释,防范跟风本质上需要靠企业系统的战略、品牌战略,在战略统一下,各种经营方法之间实现配称与统一。
防范跟风在具体的应对上可能方法很多,但思维只有一个,就是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跟风者,你会怎么做?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当我们知道如何跟风时,自然就会得到防范跟风的方法。
一、产品上市推广前做好充准备,建立跟风避垒,堵住最明显的漏洞
1、专利保护
这方面服务公司可能是门外汉,不敢多言。在当前国家法律日趋完善的背景下,有效利用法律,对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外观等提前申请专利,进行保护。很多中小企业并不注重这一方式,但创新企业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许有一天,行业成熟,厂家众多,而你除了占有一席之地,还是那个汗涝保收的行业“收租人”。
2、品牌命名与商标保护
跟风者的惯用手法是产品外观相似、功能雷同、名称相近、价格更低。品牌命名和商标起到了很大的消费者识别作用,是规避跟风简单而又重要的方法,应在产品上市推广前进行有效的保护。最简单的层面是对商标、命名及近似的形象和名称(谐音的、同一含义的、形状相近的形象和字体)进行注册,构筑跟风的防御网。
另一个层面是命名的技巧性和占有性。所谓技巧性是指,品牌/产品名称至少要满足记忆性强、有意义、易于理解、与定位概念一致的要求,它直接决定品牌能否被顾客心智清晰记忆,例如“康必得”感冒药、“香格里拉”,就命名而言是非常成功的。占有性则更为高明,通过命名寓示了品类的实质或占有了消费者对品类的认知,例如:立志美丽•宝宝金水。实际上“宝宝金水”在企业注册前已经是一个对儿童花露水小类有一定通用性质的说法,企业直接成功地把它作为产品的品牌来使用,让同类产品只能望洋兴叹。海尔为电热水器命名的“防电墙”直指消费者最关注的安全“要害”,突显品牌核心诉求。创新产品往往从一开始就有机会“代表”品类,应当特别关注利用命名上存在的很大机会与空间。
3、找到最佳传播概念、独特的识别方法
很多时候企业过于简单地认为有一个好产品、新产品,广告一打大家都知道了,万事大吉坐等收款,而这恰恰给跟风者提供了空间,你花钱打广告消费者,我来卖货截取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