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建字:低人力成本 陷阱 人力成本 管理 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我一直无法明白,为什么有人坚持认为:低人力成本是中国的竞争优势。且不说现代管理学中,人力早已不再被视为一种成本,而是一种资源,一种能够增值的资源。如果勉强将人力看作一种成本,它带给我们的也仅仅是几乎无利可图的国际贸易和正在成为“烫手山芋”的过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
即使按照重商主义的眼光,目前的对外贸易也是极不划算的,确切地说,它更像一项国际主义捐助。美国过量的货币被中国吸收,使之有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消弭于无形。美国方面对此知情却不领情。
但国内舆论对于这种由低人力成本带来的贸易“优势”,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叫好。偶有反对的声音,也大多出于政治安全的考虑,担心引起的两极分化会激发社会矛盾。而这种并不坚决的反对,还不时夹杂着效率与公平的选择矛盾。
其实,单从经济的角度看,这种贸易方式也对中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首先,劳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这是劳动力低成本的根源。这种劳动的低价格与劳动技能无关。同样的劳动力到国外就能得到在国内难以想象的高价格。即使按购买力计算,也要高出很多。中国的工人在付出劳动后,无法通过获得的报酬购买到它所应得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当然更谈不上娱乐品和奢侈品。
这是造成中国内需不足的原因之一。
其次,企业的创新动力被遏制。在仅仅靠压低工人工资就可以获得本应该由创新能力来衡量的企业家利润的情况下,有谁愿意冒着不确定的风险去进行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就如同,无论多么富于攻击性的猛兽,在腹中不饥时,对于身旁的美食都懒得看一眼。
我无法确定一些经济学家在谈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欲说还休的话究竟是什么。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老话题,问题的关键是:从哪一步入手呢?靠企业家的自觉和利他精神?即使在美国,也只有像亨利。福特那样的偏执狂才能做出这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