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战略”概念只是给格兰仕提供了一个变革的思路。这家靠微波炉壮大起来的企业从市场学会的方法是,通过组织变革,将一贯的低成本优势和价值创新相结合,让自己永远有能力实现综合成本领先
不仅是格兰仕,对生产型企业而言,树立的方法是最流行的新战略之一。所有这些公司都试图效仿韩国的三星。该公司在1970年代主要生产无品牌产品,现已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企业之一。
但在快速变革的今天,任何对过去的模仿都无异于刻舟求剑。在中国摸索出更为复杂的情况下,格兰仕从市场摸索出的方法,是通过组织变革来让自己有能力实现成本持续领先,并最终创立全球品牌。
令人艳羡的未来
“从经营成本上说,2004年可谓是一个大灾年。”格兰仕企划部部长陈娟曾回忆道。
当时他们面对的国内市场有两大简单而严峻的问题:成本上涨,单价下降。对于格兰仕的主产品微波炉,原材料成本占整体成本的80%,根据海关的统计数据,2004年主要原材料钢材到当年10月采购价已上涨70%,塑材上涨比例还要更高,铜材每吨也涨了1600元。与此同时,1998—2004年,中国微波炉出口单价下降了一半以上。
这一年的前9个月,格兰仕出口业务出现前所未有的亏损,而且是小家电、微波炉、空调全面亏损。即使到第二年,危情都没有丝毫减缓,钢材大幅涨价,人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税减少,人民币升值。“外部环境把人压迫得透不过气。”格兰仕创始人梁庆德形容说。
2005年春节前,梁庆德的儿子、格兰仕总裁梁昭贤在致全国商家朋友的贺岁信中写了这样的话:“2004年,受国家宏观调控、全球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市场环境不断恶化等综合因素影响,家电市场空前惨烈,这也是格兰仕遇到困难最多、压力最大、付出最多的一年。”
但是,在格兰仕长达30年的发展阶段中,2004年却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结点。格兰仕追寻蓝海的发端,也正起源于这个艰难时世。
这句话背后,有格兰仕的一番挣扎,也有它的期望。它需要找到新的方向。成本优势失效后未来发展的路径在哪里,成为公司上下最关心的问题。
而且,寻找“未来”的行动必须迅速,因为压力越来越大了。就在2005年初,宝钢公开表明接受国际铁矿石谈判涨价71.5%之后,钢材价格的上下游传导作用忽然被再度放大。当时的分析认为,钢材等上游材料的涨价必然向下游寻找消化,国内许多家电企业所用钢材都是向宝钢采购,这意味着新的原材料压力已经到来。
实际上,当时微波炉国内市场的主要厂家都在考虑调整。调整的思路有两条:一是提高价格,二是推出高附加值的高端机型。事实上,整个家电行业对成本压力反应都很强烈,涨价一说早见诸各企业,但是在“出头鸟先死”的犹豫中谁都迟迟不敢行动。业内人士分析,家电业涨价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一是国家有关方面基于通货膨胀的担忧不希望家电全面涨价;其二,依靠价格战打拼的家电业难以形成集体提价的氛围,单一企业提价即意味着丢失市场,最后大家都在观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