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7日,当时还是台湾“总统”候选人的马英九拜会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据台湾媒体报道,老人当时直言不讳,在这里做(指台湾麦寮)和在宁波做是一样的,若两岸三通后,就不必再到宁波投资了!他的意思是:两岸若能三通直航,把商品从麦寮直接出口到中国大陆,也不必执意推行台塑在大陆久攻未决的“大乙烯”计划。老人甫言一出,台塑集团副总裁王瑞华,立即夺过话茬儿,补充道,不论是麦寮或是宁波,都各自有不同的市场与投资条件,因此若是政府政策许可,台塑集团仍会持续争取宁波的大乙烯投资计划,因为大陆内需市场仍然很庞大,和麦寮的投资并不冲突。
6月22日,鸿海宣布,其董事长将向台北“市政府”捐助3亿元台币,以协助台北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盖“台北馆”。当外界猜测该慷慨之举是否和未来鸿海要在上海打造“世界总部”有关时,郭台铭否认:“这种联想真是无中生有,你们媒体真是‘制造业’啊!”
6月23日清晨8点,台湾中华航空董事长赵国帅走出下榻的明珠大酒店。三天的广州之行,不,往后的三四个小时内,对于这个上任不到12个月的华航董事长来说将是一个转折点。在过去的一年中,他所执掌的华航正在滴血亏损,更为不幸的是华航与政治丑闻联系在一起。讽刺、嘲笑与怀疑让这位“两进一出”民航业的“回锅”董事长急需扳回一局。机会就在那里等着他。7月4日,苦等16年的两岸包机直航正式开通。6月23日11点,赵国帅与南航董事长刘绍勇签订了有关直航的战略合作协议。除了直航合作,赵还有别的盘算。他希望已经加入天合联盟(全球三大航空俱乐部)的南航能向天合推荐华航,以提高华航的国际化参数。
“5·20”前后,台湾岛与大陆的商业机会如潜流暗涌一样在海峡之下汇聚、发力。对于台湾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微妙的时刻。一方面,马英九获胜后对于台商的竞选承诺将进入兑现阶段,有可能实现的“三通”将直接改变两岸交通、物流、信息流格局,包括“投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值40%”在内的台商投资大陆种种限制会得到不断的“松绑”;但另一方面,最近两年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已产生了明显变化,中国早都不是一个外来投资稀缺的国家,事实上一些早期来大陆投资的制造业台商已感受到制造成本上升、市场风险加大的巨大压力,有的甚至选择了“回流”台湾、或者南迁至越南等国;而且,马英九当局承诺将轻税简政、努力让台湾成为台商的“全球营运总部”,也暗示着岛内的商业环境有可能得到改善。
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不禁令人产生疑问:内地对台湾企业而言,还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大陆”吗?台湾商业巨头怎么重新定义内地于它们商业战略的意义?它们会对内地市场展开哪些新攻略?
关于台商目前心态,涉足大陆商界十多年的台湾皇冠企业集团董事长江永雄有一个比喻,“台商会觉得安全与稳定最重要。好比台湾人原来是吃粥的,现在吃到米饭,你叫他回到吃粥,打死都不愿意。大陆的商人不一样,原来吃粥,现在天天吃鲍鱼,但是你让他再回去吃粥,他不怕,他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因此,对于‘5·20’之后的两岸关系及台商在大陆的,大多数台商审慎乐观。我干吗要冲?冲过头你就会翻过去。”
突破“禁地”、挺进内陆
今年端午节,江永雄回了一趟台湾,顺道参观了台湾的中山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