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突破人才瓶颈?

   2023-02-10 互联网6340
核心提示:关键词: 管理 职场 最短缺的是什么呢?是资金?技术?还是市场?其实都不是。资金不足,可以通过融资解决;没有技术,可以引

关键词: 管理 职场

    最短缺的是什么呢?是资金?技术?还是市场?其实都不是。资金不足,可以通过融资解决;没有技术,可以引进;市场有限,可以逐步开拓。一言以蔽之,,最缺乏的不是别的,正是!

    在为多年的咨询服务过程中,笔者有一个非常深切的体会:很多的老板都很“累”——往往是老板直接指挥控制到每一个部门每一环节,就像车轮子,轴心直接辐射到车轮的每个角落。老板们也是有苦难言,总是在说:下面的人不得力,咱缺少呀……这种现象非常具有典型性。

    那么,究竟该如何突破呢?

    首先,企业要懂得:垃圾是放错地方的珍宝。

    企业要先分析自己的所谓是缺乏是“绝对稀缺”还是“相对稀缺”。所谓绝对稀缺,是指的总供给小于的总需求或者企业确实没有足够的所需要的;而“相对稀缺”,则可能是结构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这往往是由于企业的用人观念及配置不当而造成的。比如电视剧《刘老根》里的那个拉钟的青年,本身就是大学生,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可刘老根却让他装扮成农民样子去拉钟……这就是典型的“相对稀缺”。其实,就所谓难觅,不足而言,也并就完全是的专利。许多大型企业同样也在感叹:缺少。那么,中国的市场,真的出现了“绝对稀缺”了吗?笔者认为,个别行业个别区域的绝对稀缺是存在的,但总体态势尚远没如此。全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比如2007年,全国500万大学毕业生,就有100万没有实现就业),而另一方面,是企业在喊“缺少”。笔者认为,这种稀缺是“相对”的。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叫喊“缺少”的企业来说,解决不足的第一步就是要自我诊断,检查一下自己现有的观念与配置,看看哪些珍宝被当作了“垃圾”,哪些“垃圾”可以变废为宝。正如美国管理学家 E . 特雷默所言:“善于用人,不仅要善于将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发挥他们最大的特长,充分利用他们的缺点,甚至变费为宝”,“企业中没有无用的人,只有不会用人的人”。

    其次,养,更要“育”,坚持以自己培养为主。

    每说到父母,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同感: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这是因为父母不仅仅在物质上“抚养”了孩子,而且在人格、性情、智慧以及做人方面“教育”了我们。其实,企业和员工,也是同样的道理。企业给员工发薪水、奖金、福利、分红就是在物质层面上“养活”员工;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与传播、系统的培训、制度约束以及其他各种手段来“管理员工”的过程,就是“教育”员工的过程。但是,笔者发现,很多企业,只注重“养”而忽视“育”!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也”,“有娘养,无娘教”,孩子怎么能够成材呢?同理,企业对员工养而不育,员工不成才,孰之过呢?一个只重视用金钱等物质手段来刺激“养活”员工的企业,永远不可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也永远不能培养出足够的。“养”和“育”是必须兼顾而不可偏废的。很多企业总是想一蹴而就,抓一把进来马上就能用。其实则大不然,即使你抓来了能立即“上岗”的,也不等于他已经成为了你企业的员工,更不等于已经成为了你企业的。相反,对于这类“空降型”,“育”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在现实中,空降的成功率低的可怜!为什么呢?绝大部分是因为的个性与企业的文化难以相融,甚至是-全球品牌网-格格不入。所以,当企业还没有把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企业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一个灵魂深处时,还不能说,你已经拥有了这个。杰克。韦尔奇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最精彩的回答:“高明的领导者与平庸的领导选才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发现企业内部优秀的比招聘更难,后者恰恰相反”。因此,自己培育是企业的长效机制,是企业的生产线和是孵化器。企业一旦拥有了自身的“育才”机制,再辅以与之匹配的吸引措施,企业就不愁没有。这一条,对大型企业有效,对同样适用。就引进而言,应该侧重引进“空白型”——刚毕业的大学生,优胜劣汰,择优培养,逐年储备,梯次建设。而对于那些空降兵来说,这能缓解企业的暂时之需。

    第三,“体”与“首”分离,企业总部对接大中型城市,更广泛地吸纳。

    由于绝大数地处中小城市、县城甚至是乡镇,所以,在选择及引进时,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一方面是这些企业所处的环境的数量和层级都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是即使想引进高层次,人家也不愿意放弃大城市来屈就偏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主动走出去,将企业的总部或者营销中心迁移到就近的大中城市,实现企业的“体”与“首”分离,就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当然,企业是否适合走出去,如何走出去,除了因素,还有其他多方面需要去权衡。

    第四,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不拘一格降。

    对于来说,完全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培养或者实现资源的对接。走出去,就是可以把自己的员工送出去学习和锻炼,可以与其他企业实现多种交流等等。请进来,比如可以借助外脑资源。笔者所服务的在几家就是如此,通过-全球品牌网-借助外脑,很好地解决了资源对接。一方面通过外脑解决了企业现有所解决不了的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外脑的引进,在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培育机制。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就企业而言,笔者总的感受是,无论是什么规模什么性质什么地域的企业,老板是关键,尤其是老板的观念。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拥有了一棵树,就不愁拥有一片森林。重要的是老板自己一定要是一棵树,而且要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