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沈昌文75岁的时候,沈从文的孙女沈帆给他画了一张漫画:一个乐呵呵的老头,背个大书包,拎着两大捆书,说:废纸我买!这画后来被沈昌文印在了自己的名片上。所谓名片,翻过来一瞧,还真是从一张废纸上裁下来的。
沈昌文的名片就是废纸一张——这话是事实,也是自嘲。身为三联书店前总经理和《读书》前主编,他其实已经不需要名片了,他的脸就是名片。对于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三联、《读书》已经不是一个名字,是一个时代。
再过几天,家里人要为沈昌文庆祝77岁生日。他自称“77岁的后生小子”、“不良老年”。现在,沈昌文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起来上网,一般每天都能收到一个比他更老的老头、90岁的舒芜发给他的新邮件。中午自己做饭吃,“年纪越大越喜欢吃童年时候的东西,比如宁波人的臭豆腐。”下午出门见人,没事就待家里看电视。“只看《海峡两岸》和《重案六组》,看女警察抓坏人。”
见沈昌文的那天中午,刚好遭遇刘翔退赛事件。老先生很平静,表示自己是“避运”一族。奥运会叫他激动的不是比赛,是那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从《共产党宣言》里受到的教育都说同一个世界、两个梦想。这下说同一个梦想,我非常感动啊。”
最近几年,沈昌文的话比退休前多多了——“我都77岁了,活着也没多少年了,所以好说话。”他简直拿三联书店二楼的咖啡厅当自家客厅,在这里约见客人、接受采访。这里到处都是他的熟人。墙上挂着王世襄和黄苗子的书法,那都是他常来往的朋友。隔壁桌的女士过来打招呼,叫“老沈”。那是《读书》的现任主编、吴祖光的侄女吴彬。
不过,这可能是沈昌文第一次接受一本商业杂志的采访。回顾自己十年的书店总经理生涯,他说:“我哪里是书生,我就是一个商人。”
这话应该不是自嘲。
总经理生涯
沈昌文的商人生涯是从1986年1月1日开始的。从这天起,他接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职位。
虽然做了总经理,可手头没钱。上头拨给国营出版单位的30万块经费很快就花得差不多了。于是,某年某月某日,沈昌文拿着前辈的一封介绍信,“去中信见一位先生,他叫王军。”
后来,沈昌文在口述自传《知道》里回忆:“在王军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大公司老板的气派。比如说,他的名片不是他自己递给我,而是点头示意之下,由秘书交给我。”当时沈昌文“连一万块钱有多少,叠在一起多厚多薄,都没见过”,可还是老实告诉王军,三联书店希望得到他的资金支持,“比如说,100万。”
当时王军的反应是“笑了一笑”,然后顾左右而言他。一直到临走的时候,他才对客人说了这么一番话,让沈昌文一直记到现在。他说:沈先生,我告诉你,我们中信集团,1000万以下的事情是不做的。口气很大,可能也是事实——对照现在的中信出版社,沈昌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有这么强的经济实力呀。
这可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次未果的融资。现在回想起来,沈昌文还是觉得懊恼又滑稽:“哎呀!这对我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呀!可是当时我不敢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