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公司招聘中的"吹牛"体系

   2023-02-10 互联网5800
核心提示:  “吹牛”体系无论对于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着其重要作用。对于大公司而言,它能随着吹牛水平的高低或大幅度或小幅度地降低薪

  “吹牛”体系无论对于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着其重要作用。对于大公司而言,它能随着吹牛水平的高低或大幅度或小幅度地降低薪资水平,当然,这最终就会成为企业的利润。对于小公司而言,招聘是个麻烦事情,因为即使是出一样的薪水,员工还是会在意职业的名誉问题,而这个名誉正是员工日后再找工作的“品牌”

  Ellen最近老是在MSN上喋喋不休地和我讨论新工作的事情。事情倒也不复杂,她最近得到了两份工作机会,一份的薪水是8000元,一份的薪水是12000元。

  但导致她喋喋不休的原因倒并不是这两份工作“钱途”的比较,而是她在这两个准东家公司的“前途”。公司A据说老板十分的欣赏她,准备给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司地位,这个地位能得到8000元每个月的酬劳,不过这家新开业的小公司实在也没几个人供她号令。公司B背景倒是雄厚,虽然做的是互联网之类烧钱的行当,但看起来一时半会倒不了。

  Ellen在她的喋喋不休中着重向我描述了公司A的老板对她的殷切期望以及美好的前景。这些前景包括但不限于能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管理学大师、世界500强的CEO和中国著名的企业家。虽然眼前8000元的薪水看似少点,但老板的愿景显然是“做大做强”,并承诺未来在合适的时候考虑Ellen的股份问题。Ellen描述了老板多么的欣赏和器重她,并许下必将让她在这个小公司里大展宏图的坚定承诺。对于公司B,Ellen下的定义是“还是做个写字楼里的小白领”。

  几天后Ellen告诉我,她交了辞职报告。我没等她在MSN上发话就打出了“12000”的字样,接下来她告诉我的择业结果也果真如此。她还是放弃了公司A老板描述的机会,加入了公司B,继续她所谓的“写字楼小白领”的职业生涯。

  这让我想起了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知心凯拉维”最近讲的一个故事。一位外表严肃的耶鲁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颇有创意地使用起了视频简历,并且变换着不同的服装在视频上做了各种才艺表演,同时不断地重复讲着他的成功哲学:“如果有人说你不行,不要理会那些失败者”、“失败不是一种选择,要不断地挑战自己”。

  这位“耶鲁好男儿”最终没有被同样宣扬这些成功哲学的银行家们录取,但他的视频倒成了互联网的新嘲笑对象。其实这样的视频表演每晚电视台也总要播出几个,成功人士深沉地说出“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我能!”的时候,我总是肃然起敬。

  这些才艺表演、广告或是Ellen的准东家之一公司A的老板的愿景展望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的本质都是作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