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不是中国营销的“救命稻草”!

   2023-12-16 互联网1440
核心提示:笔者写《“定位”不能代表一切!》不是要批判谁、也不是要挑战权威,只是最近笔者发现很多从事咨询、策划和公司打着“定位”理论

    笔者写《“定位”不能代表一切!》不是要批判谁、也不是要挑战权威,只是最近笔者发现很多从事咨询、策划和公司打着“定位”理论到处宣扬,举出很多案例来说明“定位”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拿王老吉的成功来说明其“致命”的重要性(到底是不是“定位”制胜,后面再谈)。笔者发表的看法仅仅是想说明:“定位”不是中国的“救命稻草”!

    在《“定位”不能代表一切!》的文章里,笔者只是简单的列举了他们提到的七个所谓“误区”中的三个,余下的“误区”还有四个,其中“延伸”、“标杆赶超法”不想在在这里赘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那么还有两个问题,笔者确实也不敢苟同:一个是“规模误区”问题;另外一个是“产业融合误区”问题。

    “规模误区”与“定位”的问题

    看了“规模误区”以后,似乎变成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你可以说是“定位”成就了“规模”,也可以说是“规模”成就了“定位”。海尔凭借“强大的力量”拿到“中国第一品牌”,是不是“规模”的胜利呢?为什么其他小厂家拿不到呢?“规模”不是坏事。

    争论已经没有意义了。笔者想说的是:“规模”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规模”并不代表没有竞争力,一盘散沙;规模是优质资产的有形象征,有规模为什么会变坏?中国自古至今都是“大国”,幸好是“大国”,如果是“小国”怎么能如此“震撼”苏醒呢?从这点上来说,如果没有“规模”,就算能够快速复兴?又能怎么样按照“规模”无用的说法,古巴、越南早就应该是短小精悍的“强者”了,但却不是。因为“小”的原因,受到的制约太多,没有影响力,成不了气候。

    产业融合问题

    如果仅仅站在理论上说融合也是趋势,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按照“定位”来说,最终的结果是要不断细分,建立独特的“定位”――进行圈地,但最后没有“地”了,大家都在绝望中绞尽脑汁,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产业融合,不敢说一定发生在家电上,但在手机上已经在不断融合了;在电脑上也在不断融合,为什么你们就看不到呢?笔者记得,10年前,很多人都说手机就是用来打、接电话或发发信息,至于上网、拍照、听歌不是核心的功能,这些功能是附加的,基本没有用的。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手机拍照、听歌已经完全可以取代普通家用相机和MP3。这难道还不是融合?

    本来,“定位”要说的是观念和策略问题,但他们列举了很多失败的案例来佐证,那我只能说说成功的案例了。

    文中提到娃哈哈的“失误”问题,其实,哇哈哈在中国已经是很成功的企业了,至少比达能更了解中国市场,更懂得品牌经营。至于说到开发某个产品,现在在市场上已经不见了等等。那是市场在变化,产品也要围绕消费需求变化,并不是每个产品都像可口可乐一样卖一百年。当然,可口可乐的产品包装、宣传策略也是在不断创新、变化的。

    王老吉是他们作为重头戏来宣传的案例了。王老吉确实是中国营销史上的“奇迹”,可以说是“定位”使它成功了,但笔者觉得,还有更为重要的两点:一是王老吉找到了一个与消费者沟通的关键点:下火;二是进行了“最大化”的营销,特别是后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