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2009财年最后一个季度净亏损高达2.64亿美元,从账面上看,宏基的日子似乎好过得多。联想真的失败了吗?
同是两岸最出色的企业,同是通过并购走国际化路线,也同是华人企业中的翘楚,同在不同的战场上捉对厮杀,乃至同时抢购PackardBell,这两家隔岸相望的对手,有太多的针锋相对的故事,但两家公司的发展情况和现状却大不相同。
2009年4月14日,《商业周刊》杂志亚洲区编辑布鲁斯·埃因霍恩(BruceEinhorn)在商业周刊主页上撰写了一篇有关联想与宏基竞争的blog,该文通过一些和事件,来暗示联想已经败北。
另外,根据2008/2009财年最新业绩显示,联想第四财季亏损2.64亿美元,而宏基赢利近1亿美元。另据IDC最新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宏基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1.6%,但联想仍为7%。联想真的失败了吗?宏基胜利了吗?
一、宏基之路
1.宏基的前世今生
第一阶段:开创计算机事业。1976年宏基创立,当时仅有7名员工,3.5万美金的注册资金,以贸易和产品设计为主。1981年开始生产掌上型计算机,到了1986年,宏基甚至领先于率先成功开发32位PC。
第二阶段:开始进军全球。1986年,设计出更容易记忆的新Acer。1988年宏基上市,开始迈向国际化布局。1995年9月,Aspire家用计算机在美国市场上市成为标志性事件,不过因宏基并未在部件质量、生产运营、市场价格控制、交货时限等环节做好完全准备,最后成为一个著名的失败案例。
第三阶段:产品制造与品牌经营分家。1996年开始生产电脑,1997年并购德州仪器的笔记本电脑部门,2000年底,宏基正式将生产与品牌经营分割。
第四阶段:多品牌并驾齐驱。宏基从2000年底开始以简化、专注与前瞻为发展主线,于2001年使用新的CI并致力于提供更人性化的科技,2004年宏基创办人交棒给第二代经理人王振堂,2006年Acer成为全球PC第四和笔记本第三大厂商。宏基在2007年收购Gateway与PackardBell,完成了全球布局,多品牌并驾齐驱。
2.宏基的三次转型
环境在变,企业内部也要跟着改变,因为昨天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今天一样成功,但昨天的失败,倒是有可能促成今天的胜利。宏基今天的成功,也是经历了颇多挫折才得来的,当属来之不易。
第一次转型。1991年,宏基面临成立来首度亏损。1992年,施振荣为宏基制定了“全球品牌,结合地缘”的策略以应对因为海外营运规模不够所遭遇的竞争力下降,并开始由台湾市场进军国际市场,此变革使宏基营业额由1992年的300亿元新台币,一举上升到1996年的2000亿元。
第二次转型。出于掌握PC关键零部件相关产业的考虑,宏基在1989年决定投入DRAM产业,与德仪合资设立德基半导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