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明天”的价值在哪里?

   2023-01-12 互联网7830
核心提示:未来的企业究竟怎样“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我们需要围绕生活方式本身而重新确立各种新的管理逻辑和管理规则,也就是说,我

    未来的企业究竟怎样“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我们需要围绕生活方式本身而重新确立各种新的管理逻辑和管理规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给企业贡献一个说法。

    创造生活方式这一提法自然会引发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企业应该为社会贡献什么(注意:是为社会、而不是为老板/股东/政府贡献什么)?显然,要想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别把责任当贡献

    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企业创造利润,就是对于社会最大的贡献”——这当然是一个荒唐的回答。中国晚清首富胡雪岩可谓富可敌国,但是,你能说出他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了吗?是的,没有!我们几乎说不出胡雪岩所领导的商业帝国,带给当时中国晚清社会的任何一项贡献。

    当然,有一种解释是,胡雪岩之所以创造了丰厚利润、却对于中国晚清社会毫无贡献,是因为他当时是处在一个封建社会晚期的重商主义时代。这种解释的言外之意是:假设胡雪岩是生活在一个具有良好经济秩序的现代社会中,那么,他的商业帝国创造了丰厚利润,就意味着随之带来了“创造、提供就业、捐献利润”等等社会性的贡献。

    但事实上,即使胡雪岩是生活在当下,那么,他所创造的利润越多,也并不意味着他对于社会的贡献就越大。首先,所谓“上缴税收”的社会贡献,只是一个企业必须承担的强制性的社会责任,它是企业占用社会资源而必须支付的成本;其次,所谓“提供就业”的社会贡献,只是一个企业组织自身的客观功能,没有哪个企业会为了社会贡献而雇佣多余员工;其三,所谓“捐献利润”的社会贡献,并不是企业管理问题,而是社会运行问题,它是在考验一个社会本身(某种道德或宗教秩序)运行是否成熟?

    责任是责任,贡献是贡献,两者是不搭界的两回事,相反的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承担起强制性的社会责任?它首先考验的是政府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单方面呼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我们也不能够把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所产生出来的社会性的“副产品”,看作是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

    企业究竟应该为社会贡献什么?只有一个正确的回答:创造生活方式。

    当然,首先需要肯定的是,“企业唯一的目的:创造顾客”(德鲁克语)的经典观点,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大的管理发现,因为它第一次摆脱了单纯获利的狭隘束缚,认为企业的目的“存在于企业外部、而不是企业内部”,但是,在我个人看来,这并没有揭示企业存在于社会中的真相。显然,我们已经熟悉了传统商业时代的“创造利润”,也很熟悉典型工业企业时代的“创造顾客”,但是,却几乎一点都不熟悉未来信息与知识时代的“创造生活方式”。因此,未来的企业究竟怎样“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我们需要围绕生活方式本身而重新确立各种新的管理逻辑和管理规则。

    创造顾客VS创造生活方式

    首先,在一个“创造顾客”的管理世界里,企业是通过界定产品是什么,进而分析顾客在哪里,并由此计算顾客的数量和市场前景。但是,在一个“生活方式”的管理世界里,不仅产品是模糊的、甚至连顾客都是模糊的,就如同星巴克咖啡店一样,正是因为它创造出了家庭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原本并不喜欢喝咖啡的顾客,反而因此走进了咖啡店,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第三生活空间”本身是否足够流行?而咖啡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创造生活方式的道具。

[1]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