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投资引发全球热议
一出生,“孩子”衣兜里就怀揣着爹妈(财政部)给他的2000亿美元,并配备了11个牛气冲天的“管家”和“私人秘书”。除了手捧大把美元外,这“孩子”似乎穷得很彻底。
美国第二大投行摩根斯坦利在2007年12月19日公布了一则令自己蒙羞的公告——本财年第四季度次贷债券投资减记高达94亿美元,这是该公司成立73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
值得玩味的是,同一天,大洋彼岸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中投)却送来一份厚礼:宣布向大摩投资50亿美元,并持有其不超过9.9%的股份。
一时间,海外媒体甚至据此惊呼:中国将买下全世界。果真如此吗?
三次不同的投资实例
目前战绩为:投资黑石暂败、投资中铁小胜、投资大摩前景可观。
2007年9月29日,诞生在北京金融街23号的一个“新生儿”震惊了中国乃至全球金融界。
“孩子”有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而更多的左邻右舍习惯叫他的通用名:“主权财富基金”。一出生,“孩子”衣兜里就怀揣着爹妈(财政部)给他的2000亿美元,并配备了11个牛气冲天的“管家”和“私人秘书”。最为关键的是,“孩子”稚嫩的肩头从此将担负着历史赋予的双重使命:对外,以境外金融组合产品为主开展多元投资,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对内,继续代表国家履行国有金融机构出资人的职能,进行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
机遇似乎并没有特别眷顾这个富家弟子。至少从目前状况看,他正遭遇着投资思路混沌、人才奇缺等的诟病,而其被寄予的厚望——复制“淡马锡”则变得遥遥无期。除了手捧大把美元外,这“孩子”似乎穷得很彻底。
“中投从筹建到现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中欧国际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接受《英才》采访说。
商业逻辑的推演,或许能清晰地证明许的判断真伪有几分。
筹建中投意欲何为?官方的说法是:通过投资实现外汇资产和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接受《英才》采访时则坦言:“这是国家的战略选择”,其言论正面回应了西方国家质疑者在其“政府背景”上的焦虑。来而不往非礼也,似乎没有任何规定中国主权基金就不能主动出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张明则直接概括为:中投成立的目标,一是为提高外汇储备收益率,二则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由此可见,其在政策面的战略选择和市场面的盈利冲动决定了这只国家主权基金的主航向。
可蹊跷的是: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中投董事长楼继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却是:“中投的行为完全是商业行为,为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投资目的的分歧,最终给投资思路的混沌埋下了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