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研究型企业、科研院所知识型员工密集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无限潜力。但是管理者迫切需要有创造性而且能独立思考的人,同时又需要用一定的纪律约束他们。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国外某研究发现,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主导因素分别为:个人成长(约占34%)、工作自主(约占31%)、事业成就(约占28%)、金钱财富(约占7%)。薪酬等传统激励手段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时,管理者还能做些什么?
某研究所是一个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综合性电子技术研究所,国家一类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高技术装备开发与设计。该企业具有人员学历层次高、业务技术难度大、工作强度与压力大、体制机制灵活性弱等特点。面对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难度日益凸显。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即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的所有者,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知识型员工该如何管理?这就需要分析我们依赖和管理的员工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某研究所的员工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至上,善于学习
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他们专业至上,靠“脑袋”工作,本身是价值创造的资产和工具的拥有者,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他们大多具有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快速更新的知识体系中持续学习的能力是他们的制胜法宝。
2.独立自主,勇于创新
他们不满足于被动的适应企业和环境,不愿意受制于人和物,不喜欢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更倾向于拥有自主的工作环境,更加强调自我引导,更愿意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更愿意发挥个人的灵感与才智。
3.工作过程难以监管,成果难以量化
他们的劳动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为主,工作步骤、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工作过程监管难度大。同时,工作中常常以团队形式出现,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个体的业绩和价值评价很难量化。
4.重视精神激励,期望人人平等
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大,同时对自身价值回报的期望也很高。他们更期望得到成就感和精神激励,更渴望得到社会、企业和同事的认可与尊重。因此,有时薪酬和晋升等传统激励方法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
在他们心目中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模糊。他们不喜欢被管理,蔑视行政权力的干预和强制,往往是专业上的权威更让他们钦佩。他们希望人人平等,能够自主地掌握工作进程,更多地进行自我管理。
5.职业/事业忠诚度高,企业忠诚度低
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愿意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对职业的忠诚远远大于对企业的忠诚。他们往往把个人在专业/职业上的发展看得比企业本身的发展更重要,一旦企业不能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或职业发展提供平台,他们会“择良木而栖”,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特别是“八零后”员工多属于独生子女,基本生存压力较小,社会环境宽松,促使他们更有实力、有胆力、有能力流动甚至创业,一旦企业面临困境,常常出现企业对员工的需要大于员工对企业的需要的被动局面。
二、知识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从上述某研究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可以看出,管理者需要管理的是可能比自己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把握、控制和影响,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可能都超出了管理者的掌控范围。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遵循以下原则,设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