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理念,重塑关系是关键
在知识型企业中,“以人为本,尊重人性”、“自主创新,团结协作”必需深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流于表面。企业必须致力于创造与员工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不再是为员工提供衣食保障的庇护所,而应定位成一个供员工成长、发展、与企业实现互利共赢的平台,一个凝聚个人才智、发挥团队合力的平台。
2.放下架子,充分尊重是基础
在知识型企业中,许多管理者在走上管理岗位之前并没有接受相应的管理训练,常常是因为业务能力突出才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上的,其管理知识大都来源于工业化时代所形成的经验,以“命令+控制”为主。
面对知识型员工,明智的管理者应该放下架子,把自己摆到与员工相同的位置上,虚心地与员工探讨并积极采纳对企业有益的意见与建议,用赤诚换取员工的忠心,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隐性能力,共同完成企业的责任、使命和目标。
同时,管理者要敢于管理,当大家一起讨论却达不成一致时需果断决策,强制执行。知识型员工虽不喜欢被命令,但他们对待事物往往更加理智、客观。管理者的决策需有理有据、恩威并重,同时要敢于担当责任、承担过失,积极维护员工利益。
3.制度公平,人人平等是根本
在知识型企业中,制度的公平往往比合理更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知识分子的特点。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别制度不尽完善之处,但只要坚持公正性,对所有员工(包括管理者)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矛盾可以化解。当然,在适当的时候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制度,使之更加合理。
同时,企业应提供与员工双向沟通的渠道,加强横向信息传递和双向决策机制,以提高员工参与程度和企业制度执行的透明度,避免员工不明真相而引起的误会。
4.充分授权,多元激励是强心剂
在知识型企业中,为了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应尊重员工个体差异,知人善任,尽可能为每个员工安排与其个性、能力相适应的角色与工作。同时根据任务情况进行充分的授权,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舞台,在有效的宏观管控机制下允许他们制定自己认为最好的工作方法,并尽可能地提供所需的资源支持。充分的授权可给员工带来工作和成长的幸福感,从而激发其隐性工作能力。
在授权的基础上还应逐步构建多元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可量化的薪酬回报必不可少,工资、绩效、奖金等传统手段不可或缺。宽带薪酬制和业绩等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创新型员工薪酬通道问题。另一方面,同步重视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福利,以及良好的企业声望、体面的社会地位、幽雅的办公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恰当的人文关怀等软环境建设,更有利于留住人心。另外,不以量化的货币形式出现的表彰、个人名望提升、进修等精神激励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强心剂。
5.注重培养,共同发展是助推剂
由于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知识型员工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提升。因此,企业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帮助员工成长。包括通过组织技术类培训促进员工的专业成长;通过组织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培养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成长。同时,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途,使其找到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动力。
达尔·尼夫在《知识经济》导言中写到,“真正才华横溢的有用之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优秀员工的创造性常常蕴藏在其鲜明的个性中。因此,管理者需要不断地探索,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