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这种模式,很多企业利用微博客来进行深度的营销。如某企业通过建立微博账户,发布信息“凡是收听该账户,并成功转发的用户,都有机会获得iPhone4”来赢取眼球效应。起初,该企业微博账户上的听众因为微博“参与门槛低”、“简单”、“有利可图”的原则,而纷纷加入其中进行转发。尽管只有转发而没有新的听众加入,然而这些参与者高度热情的转发,让信息没有停滞,而是迅速流动到了转发者自身的“听众”中。如是反复,听众一层一层地将信息向下传递,企业的营销信息在不断流动的同时,因趋利性而使企业的微博账户“直接听众”大幅增加。进而能够与更多的用户保留直接的联系,让信息一经发出就能有更多的受众接收。 于是,整个营销活动就像烽火台上的狼烟一样,从最开始一个一个的传递,而后变成了一片一片的传递,由点变成线,再由线变成了面。营销信息经过用户的参与,无形中增加了若干个“烽火台”的节点,目标消费者即使看不到甲节点,也能看到乙节点,因为信息已经连成了面,将目标消费者包围其中。每个活动的参与者都天传播信息,他们即是终端,又是新的信息原点。 通过这样的活动,企业的微博账户的直接听众呈几何级增长,所发布的信息第一时间所覆盖的范围也大为拓展,同时企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当然,企业的营销策略绝不是到此结束,而是开始接下来的步骤:将产品/服务信息再次通过微博发送出去。因为通过前面的方法,由无数用户薪火相传所建立的传播体系,在此时进一步变成了产品传播的平台,让企业和用户的连接从未如此接近:企业和用户之间,只隔有一个回车键。而企业要做的,就是学会运用新媒体,借力使力! 三.营销的理性回归:内容为本、创意为先 如今,广告媒介通路的增多,非常诡异地导致品牌对于广告的需求增多,企业主们为推广品牌采用的办法是:加大投入。于是,广告价格在全球,以年15%的比率在增长。企业主们虽然一掷千金地投入更多的广告,但它的目标受众们,却似乎越来越不买账。而且很多人开始会下意识地忽略广告。但为了让受众不能忽略广告,企业主们又做了很多“强奸式”的广告推送手法,比如一直被人诟病的垃圾短信、垃圾直邮和垃圾邮件。这种强奸式的做法引发了更大的反弹:受众从忽略广告到反感广告。 企业主们如此大张旗鼓地投入广告,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也许,看到这则广告的人并不需要。铺天盖地的广告,导致这个不需要的比例在增大,于是,今天的广告费,不是被浪费了一半那么少,浪费了八成,或许都是保守的。于是企业主们想,如果能找到确实需要的受众,广告也许能够达到所谓的效果,而新媒体的出现,也许能解决部分企业家的困惑! 企业在社会化媒体营销观念下,网络营销没有改变的还是内容。 也许改变的是对内容要求的高度以及出现方式。粗制滥造的内容无人去分享,尤其是在如今各SNS,各门户中微博的转帖转摘的流行,好的内容会在这些功能下更有利于传播的广泛、传播的便捷以及传播的形式(视频还是文字,图片还是游戏等)的选择范围,但内容的复制与传播的起点终究还要回到内容本身。 从这点出发,我们发现,内容创造也许不在于内容制作上有多么的强大,而在于是否能够产生一个足够的创意点,也就是今天所形容的,草根时代的网络,一本正经的宣传自己的品牌已经是不能切合网民特点,往往出现方式是以恶搞,或者带有明显中国网民特点的形式出现。我们看到了“贾君鹏”事件背后,其实是整个网络营销团队在背后操作,也是魔兽世界游戏的最为得力的一次网络营销。背后隐藏着整套的中国版网络营销教程,从造势,点火,到传播,甚至延续到了线下,有了“你妈妈叫你回去充值动感地带”这样的延续方式出现。 总结:做好社会化营销的三个关键词:精准、互动和口碑 如果要做好新媒体时代的营销,首先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在于四点:第一,职业:具备创意能力是基点,必须要有超越传统营销模式的观念,能不能时刻做到每次方案都会有亮点出现?第二,人群:我是想要在哪个网络群体传播?他们平时玩什么?平时有产生什么样的网络流行文化?传播的方案是不是对这些群体“给力”?第三,策略:线上还是线上线下结合?能不能产生一个二级传播的链条?创意基点在哪里?第四,平台:使用哪个平台?专题还是品牌专区还是其他?怎样控制消费者舆论?怎样检测效果?能不能增强用户黏性?用户体验效果好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