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都还远不是最糟糕的事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行货渠道发售的Android手机都无法使用Google的PUSH通道,原本每个手机中只需要建立的唯一共享的PUSH通道,被人为分裂,以至于每一个声称为用户提供实时通知的国内App,基本都在重复上面微信所做的行为。当你的手机中同时安装了多个这类App时,无论手机的耗电,还是运营商的信令负担,都要数倍于上述情形。
虽然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国内的垄断巨头,但在这个事情上,中移动或许确有它的苦衷。正如很多技术文章中所言,2G网络的基础结构和协议并未针对IP传输优化,其服务IP链路的信令承载能力相对较弱,而TD-SCDMA又长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导致中移动的2.5G网络承受了超龄超载的负荷。刻意缩短空闲连接的释放超时,可能原本是期望能起到节省信道资源的目的,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限制性的举措让互联网应用不得不以远高于正常的频率发送心跳以维持PUSH长连接,结果大大加重的信令负担,给本就脆弱的2.5G网络雪上加霜,而且更给用户的手机造成了远超常规PUSH技术的电量消耗,造成了如今这一“三输”的格局。
其实,不光是微信,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都在努力解决PUSH机制目前所面对的各方面问题。包括Google、Apple这样在整个行业举足轻重的巨头,都仅仅在OSI通信协议的4层以上作各种努力,目前几乎所有的PUSH机制都基于“TCP长连接慢心跳”方式实现。虽然“慢心跳”如果得以正常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机基带模块的工作频度,但无论互联网行业在技术上再如何标榜“PUSH”相比“PULL”的流量优势,但在OSI的下三层来看,基带模块所承受的负担和“PULL”仍然没有本质差别。这就决定了耗电问题不可能从互联网技术层面彻底解决。
事实上,在移动通信网络中,信令是一种天然的最佳PUSH载体,它不需要任何IP层的收发包(也就不需要TCP连接)就能实现秒级的实时性,最重要的是它没有任何额外的电量负担,手机完全只需处于正常的待机状态。可惜移动运营商只会将其运用在一本万利的SMS(及WAP PUSH)服务,压根不可能无偿提供给互联网产业使用。结果,互联网行业选择了虽然不用付费,但却代价高昂的“TCP长连接”,只为让用户享受到免费的通知服务。
这种两大行业置用户体验于不顾的分庭抗礼,已经相持近10年,而当互联网终究开始以免费服务反噬移动运营商的SMS甚至语音业务时,运营商再也坐不住了…… 但与其饱受信令风暴的折磨,不如主动免费开放信令通道作为更高效的PUSH通道给互联网产业使用,再以‘免费增值’的思路构建有QoS保障的VIP PUSH服务。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约信令资源,更能以用户体验的提升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和增值空间。能否走出这样一条转折的道路,就看运营商是否愿意转变思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