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再兴“洋为中用”

   2023-01-12 8080
核心提示:  热点追踪  中国汽车成为世界汽车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然是公认的事实。然而另一个中外互动的趋势亦在日渐明显,那就是

 

  热点追踪

  中国汽车成为世界汽车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然是公认的事实。然而另一个中外互动的趋势亦在日渐明显,那就是国内汽车自主品牌已不再停留于简单从国外购进成熟或淘汰的车型平台进行加工生产,而是真正意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因而不断加强对国际人才和资源的整合。

  北汽到梅赛德斯―奔驰“挖角”

  据了解,北京汽车整合国际资源采取了“收购车型平台”与“吸纳国际人才”双管齐下的办法。

  此前,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专务副总裁曾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汽在2009年收购了萨博三个车型,两个平台。那么在收购以后,经过几年的消化吸收,我们对萨博平台做了一个整合。实际上也对萨博具体做了一些升级,主要是对一些隐含的结构,特别是在很多的配件上进行升级。整个北汽开发产品的体系,包括供应商管理体系,包括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制造体系,完全采用了萨博的体系,当然,也做了一些针对中国的实用性改进。”

  如今,北汽又到梅赛德斯-奔驰“挖角”。彼得?阿卡迪潘日前向澳大利亚媒体透露称,已经北上赴北汽担任设计总监,将带领北汽设计团队改进产品阵容,打造高档车型,同奥迪、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等豪华品牌竞争。作为设计总监,阿卡迪潘将在北汽掌管一支大约130人的设计团队。其新角色在于为北汽开发一系列“拥有精良风格和出色比例的”世界级车辆,并为北汽未来产品创造容易辨识的标识和DNA。

  华晨和奇瑞整合国际化人才

  与北汽类似,也采用了国际化人才战略的自主品牌还有华晨和奇瑞。国外专家的加盟,对自主品牌车企提高研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企业管理水平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自主品牌未来走出国门,成为真正的国际名牌。

  在造车靠向国家伸手要钱要项目、发展靠合资的年代,华晨汽车是首家冲出“体制造车”的樊笼、走上资本市场与产业相结合发展模式的自主品牌车企,“自谋生路”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地方企业从困境中解脱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华晨汽车。近几年来,华晨汽车在宝马、麦肯锡等管理咨询团队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龙头,以质量管理为重要切入点,借助宝马集团先进的研发、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整车和发动机研发能力、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高精尖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力。

  华晨汽车推行“人才强企”战略,以国际化的视野引进优秀人才。据了解,华晨汽车通过技术合作和全球化招聘,引进研发与工艺、营销与服务、财务金融、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一流高级人才55人,目前共有38名来自德国、英国、美国、韩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外籍专家,在华晨从事整车设计、工艺设计、发动机及零部件研发、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专业工作。

  风云是奇瑞推出的首款车型,是从大众西雅特Toledo那里搞来的底盘,其实它和第二代捷达是相同的底盘。简单的来讲,当时推出的风云和一汽―大众上一代的捷达本质上是相同的车,并且许多零件可以互换,这也是当时风云比较容易打入市场的原因。发展至今,除了QQ、老风云之外,再也没有经典主力产品。品牌方面经过分拆后再次整合,不断分分合合,折腾不断。技术没有积累到,品牌认可度也没提升多少。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