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战术本质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要让你看到,你拒绝我,那是你的损失。”这不足为奇,甚至华为攻克新市场一直凭借的就是产品的差异化、对客户的服务。但这战术对华为而言仍是“新”,因为新在公开透明而且高调。
举例来说,从美国众议院的报告一事后,华为更多地开放,并争取国际话语权。据悉,去年底,任正非特意拜访了英国政府相关人士。其实进入英国电信市场,只与英国的电信运营商相谈就够了,而且华为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但这次不同,任正非特意拜会了政府人士,目标就是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增加华为参加公众事务的能力。
与政府级人士的见面,公众可能不知情,华为也没有公开宣传,但美国政府相关人士一定知道,你懂的。
能给英国的电信业带来性价比更优的产品,能让英国老百姓体验更好的电信服务,能让英国的政客因此得到更多民众的欢迎,OK,美国政客,你要怎么想?
影响力,就在一点一滴中。华为经过美国市场的12年苦战之后,现在心态变得更从容,显得更大气,也更有招了。
前不久的另一则新闻也引发了关注,那就是《纽约时报》发表的《华为高调寻觅任正非接班人》一文,虽然文中仍有“华为比现在还要神秘,任正非是个一个苛刻的公司老板,在公司内部事务上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之类的话,但这文章的主调是“华为正像美国企业一样,对管理层进行分权,包括公开、高调物色接班人。对于这家颇具神秘色彩的中国电信设备厂商而言,此举确实非同寻常。”
《纽约时报》,这是美国最主流的报纸,这样的论调必然会传递到更多的美国主流人士那里。这个论调也被称为“改变、国际化”,OK,这是一次华为的主动传播。无须多言,这一次传播达到了目的。甚至在任正非和华为更智慧的战术之下,类似的传播应该会越来越多。
华为对美国市场的野心很大,但心态更从容了,甚至开始下一盘更大的棋。不争一时之长短,甚至不争一时之市场,哪怕最后只争一口气,对,这才是任正非,他要的是征服美国人。
据悉,曾经参与了美国听证会的、负责美国业务的华为高级副总裁丁少华已于近日回国,他的继任者还没有确定。这并不奇怪,能征战美国这样的市场,还需要华为务色更强有力的人选。我也跟华为北美研究所的人交流过,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丁少华并不能被认可。
如2011年时任华为CMO的余承东对美国市场的反思:“在北美市场,华为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早期受政治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的时候,华为没有抓住宝贵的时间点,没有派能力很强的人去拓展市场。如果当时我们抓住了机会,我们现在可能已经成了北美的主要供应商,很多问题反而好解决了,后来,当华为在规模上变大,已经引起关注之后,再想进入就比较困难了。”
既然时间点错过了,人选更要斟酌,甚至这个人要和任正非在同一个思路上才行。
华为越来越开放,比如在2013巴塞罗那MWC大会上,华为两位高层首次接受了西方媒体的采访,开始与西方媒体近距离接触,而此前都是发布会式的提问。关于任正非寻找接班人这个信息,则是华为轮值CEO和副董事长胡厚?在巴黎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
华为的海外公关和宣传都已经大有提升。
事实上,任正非本人也早已更加亲“民”,2012年的MWC大会期间,任正非把我当成了客户,甚至主动与我合影。虽然为客户服务一直是华为的核心宗旨,但能服务到“合影”的层面,任正非其实也在变化,甚至向华为内部人士传递“亲民”的信号。
以今天华为的智慧,我另有某种猜测:以模棱两可的语言,让媒体误读为“华为放弃美国市场”,也可能是华为以退为进的新公关战略。有时,拒绝反而却收到奇效。
华为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华为以及任正非的战略历来是:水无定势,水无定形,顺水而行,顺势而为。也正因为如此,华为才走到今天,全球电信市场第二名,仅差第一名爱立信一点点。
美国市场是华为的症结,更是任正非的痛点所在,就算“不蒸馒头争口气”,华为都不会放弃。
但最后还要多说一句,希望华为不仅仅是为了进入曲线进入美国市场,才变得开放透明,这不应该只是华为的新战术,而是希望华为真的公开透明,从而成为中国企业的代表,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