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回应货币超调质疑:调控不可能百利无一害

   2023-04-12 互联网4390
核心提示:  ■ 称任何一种调控都不可能有百利而无一害,  ■ 要考虑可操作性  周小川总结的新世纪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10个特点  ●

  ■ 称任何一种调控都不可能有百利而无一害,

  ■ 要考虑可操作性

  周小川总结的新世纪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10个特点

  ● 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过热冲动”,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

  ● 中国货币政策采取多目标制:第一保持低通货膨胀,第二推动经济合理增长,第三保持较为充分的就业,第四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 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的健康化,强调在线恢复和紧急救助。之所以“在线恢复”,因为“中国这么大经济,金融服务又不足,你让他停下来,经济发展会受影响,既要带病干活,同时一边干活还要自己修理”。

  ● 货币政策的手段上,从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手段逐步转向更加市场化的手段。

  ● 适应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变化,准确把握汇率改革进程。

  ● 中国阶段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两个顺差并行时间比较长,货币供应量明显加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运行首先一个基点就是做好这个流动性对冲。

  ● 率先启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了货币政策的工具箱。中国货币政策运用,包括多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对资本的要求、对监管的要求、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等很多工具。

  ● 配合金融改革进程来把握利率市场化和利差形成。

  ● 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快速反应、力度充分、适时退出。

  ● 不断测算产出缺口、潜在增长能力和供求结构匹配性,再根据情况的变量一起来更好地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未进入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名单的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行长周小川,近3天连续两次对国内货币政策思路作出详细阐释。

  11月17日,周小川在2012财新峰会上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货币政策的10个特点,称“总体来讲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过热冲动’,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他同时称,金融宏观调控要有大的思路,要前瞻性谋划和设计调控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1月18日于北京召开的首届金融街论坛上,周小川再次对货币政策前瞻性作出详细阐述。他表示,国务院对货币政策的要求过去一直是科学性、前瞻性和统筹性,与此同时也提出了针对性、灵活性的描述,要防止调控的时候出现超调。

  “前瞻性判断并不容易,会有很多争论。”周小川说,“任何一种调控都不可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也要服从于系统特性的描述,可能有过冲,有超调,也会有震荡。”

  上述表态被认为是周小川对一些市场质疑的公开回应。

  过去10年来,市场不停质疑国内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于上半年已开始显现,国内企业利润出现下滑趋势,但央行上半年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被广泛认为加剧了危机。2008年下半年,国内货币政策急掉头,开始“保增长”,央行从9月份开始连续5次降息216个基点,并向实体经济投放大量货币,这被认为远超经济增长需要,给近两年国内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在货币政策争议声中,2011年7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公开提出,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现年64岁的周小川于2002年12月出任央行行长,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任央行行长一职时间最长的官员之一。作为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他今年未出现在十八届中央委员名单中。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周小川很可能会在几个月内退休,由某一名中央委员接任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年纪大了,总是要退休的。”

  “吃药肯定有副作用”

  周小川在两次演讲中,都提到了2008年备受社会争议的国内货币政策。周小川认为是外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在昨天的论坛上,周小川说,“2008年,从中国经济来讲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也有一点像自由落体,像一个台阶一下子就下来了。”

  在此前的财新峰会上,周小川给出的回应是:“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快速反应、力度充分、适时退出。”

  周小川说:“2008年9、10月份危机深化,有人用的词叫自由落体,金融市场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措施应该表现出果断,出台要及时,不能拖拖拉拉,如果拖拖拉拉的话,你起不到抑制的效果。同时信心是传染病式地下滑,你就不能够巩固信心。”

  “在2008年11月上旬,我当时还记得,我们在巴西圣保罗开G20(二十

[1] [2] [3] 下一页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