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所以中和,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

   2023-09-13 互联网2160
核心提示:  中和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精髓,儒、释、道三家都极为推崇。  古人说:“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平,就是要心境平和、宁静

  中和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精髓,儒、释、道三家都极为推崇。

  古人说:“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平,就是要心境平和、宁静。只有心境平和、宁静,才能达到中和的状态。中,指居中,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协调、调和。

  《中庸·天命》中认为,心里有喜、怒、哀、乐而不表现出来,就是中;虽然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就是和。所以古人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古人将中和提升到天地万物根本之法的高度,并且以此为修身延寿的法则。古代养生家认为,在感情上经常保持中和的状态,生活中就能不受情欲之弊的制约,不患得患失,这样,人的精、气、神就能保持从容和缓,人就会长寿。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