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前,人生很容易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总是在寻找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而且这个事业还要足够吸引人,我想,这种寻找的本身就是很痛苦的。但就是在这种痛苦中,通过人生的积累,你会把自己看得越来越清楚,等机会真正到来的时候,才会把握得住。
>>
穷学生创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来日本的第三个月,我的一个好朋友来日本采访当年的“世乒赛”,住在我当时打工的宾馆里。回国前,他托我把从国内带来的方便面、烧鸡这些食品送到大阪去。我听了特别惊讶:这怎么可能呢?在国内,要送这样的食品包裹,得多费事啊!十几年前,国内的邮局仅对包裹外包装的要求都是非常烦琐的,何况送食品还得有时间上的保证,日本的邮局能做到?这位朋友当时就笑了,哪还用去什么邮局?你把这些东西直接送到楼下的超市,告诉他们地址就行了,方便得很,根本不用自己包装。
我到楼下超市一试,果真如此,而且价格还很便宜,仅相当于几杯饮料的钱。这件事情对我的冲击太强烈了,我觉得有这样的服务真是不可思议。
当年在部队的时候,我曾经为了给父亲寄一双冬靴,赶几十里山路跑了三趟。每次,我都被邮局各种各样的理由为难住了,一次要靴子的发票,证明我不是偷的;一次是开包检查后邮局又不负责还原,还得让我再回部队重新缝好包裹;一次又说包装不行,得用木箱子包装,到第三个星期天,我才成功地把包裹寄出去了。当时,我觉得委屈极了:为了寄一双靴子,浪费了我三个休息日,来来回回走了百十里山路。
我突然一下子意识到,把这种城际包裹快递业务移植到中国去发展,很可能就是我一生的事业。
有了这种设想,我开始了搜集资料、模仿客户、调研工作。骑着一辆自行车,在东京的大街小巷转悠,在地图上标出各个营业点、中转中心的位置,再以客户的身份去感受他们的服务、运营模式,搜集价格表。一年下来,我渐渐摸透了这种在日本遍布各个社区的“宅急便”业务。等我熟悉了这些东西之后,我就越发觉得这种业务在中国的市场将是不可估量的。在日本东京,像我这样的穷学生,往图书馆还书、往干洗店送衣服都是使用这样的业务,费用也就相当于一杯饮料的钱,但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却是显而易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