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究竟是什么绑住了沃尔玛的翅膀

   2023-04-12 互联网4270


  锁链之二:布局迷雾

  96年沃尔玛与“深国投”合作,以深圳为中心开始了在中国的布局。至2003年近7年时间里,沃尔玛在中国先后开设26家店,形成四大板块。其中,以广东沿海附近城市为主线,在深圳密集设立了9家店,东莞1家,厦门2家,汕头1家,福州3家;在东北三省则蜻蜓点水地设了6家店:沈阳1家,哈尔滨1家,长春2家,大连2家;另一板块则跨越广西、贵州,在广东西面的云南昆明布下了3家店。但其布局意图却让人揣摩不透,业内有人因此戏称之为“剑走偏锋”。如果在地图上把这些点连起来会出现一个圈,基本上是绕中国走一遭。好象是故意放弃了中国的腹地,对于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沃尔玛似乎是则敬而远之。。

  这点也许与沃尔玛当年进军上海失利有关。因为从地域位置讲,上海是最容易进行中路突破(长江走廊)、两翼齐飞(南下北上)的战略要地,同时南方地区供应商大多规模较小,很难支撑其在全国市场的扩张。其实1995年沃尔玛准备与正大集团旗下零售企业易初莲花合作,共同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店—杨高店。在筹备了近一年,新店即将开业之际,沃尔玛却黯然从上海退出。此中原因参与各方都讳莫如深。

  锁链之三:选址失策

  1996年,沃尔玛在深圳落脚后,其选址策略也很有“小城镇”的意味。在相当长时间里,沃尔玛中国仅将店址局限在深圳、东莞、厦门等华南城市,直至2001年起才逐步走向贵阳、长春、南宁。而且,大多数店铺也选择在相对偏远的城郊结合部和社区。这可能是与沃尔玛根深蒂固的货仓式概念有关,而忽视了单个超市的选址是其盈利的重要原因。

  不过,中国毕竟还是一个以市中心为居住和消费主体的国家。在中国目前公路建设滞后和私家车普及率不高的景况下,便利消费是人们的普遍选择。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低价不能抵消路途遥远带来的影响。当年百佳在广州开设的第一家大卖场就是选址在黄金中的黄金地段──紧靠北京路的公园前,完全打破了广州人对货仓式卖场的观念,引起了莫大的轰动,影响力甚至冲出了珠三角,清远韶关的人们都纷纷前来采购。接下来的第二家,百佳也是选在超级贵地──天河北,同样获得成功。为百佳之后展各地市场,立下了汗马之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