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企业变革要关注与环境、发展阶段特性的适应性问题。就企业变革而言,外在有形制度的引进需要一个适应与学习的过程,亦即需要一个与内在制度或文化传统、习俗与意识形态上的接受与融合过程,与此同时,外在有形制度的变革亦可以或要求重塑人们的认识模式而成为引导文化或内在制度传统变迁的重要力量。但必须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制度都是可以被“复制”或“移植”的。因为组织传统、观念认识、思维习惯等隐形规则是人们在组织发展中自发形成而非人为设计与创造出来的,其本身具有自身存在与延续的环境与土壤。因此,有效推进组织变革必须关注与环境、发展阶段特性的适应性问题。必须具体地确定每种变革模式的运用所需的特定条件,这些条件在转轨时期能否得到,以及实现这些条件的最有效途径。例如,在一些国企推行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民主意识”、“主人翁”是在原有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其解决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在推进变革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环境以及阶段的特点。
4、企业变革要保持新制度体系的开放性。在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制度摩擦成本”往往存在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间的相容与协调问题。而在推行企业变革的过程中,原有的正式制度往往会演变并内化为非正式制度,因此企业变革面临的将是“新生”的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以及内化了的“旧的”正式制度的冲突。又往往新的制度在设计的过程中有一个优化与完善的过程,从而导致新制度体系的负面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会被放大。为此,保证企业变革过程中相关制度的开放性显得非常必要。例如,在很多企业的业务转型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原有业务及相关人员的“适当”过渡,往往会导致企业资源的更大浪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22-20225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