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企业变革中的制度摩擦成本

   2024-01-18 互联网1350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由于中国人的文化特性决定了一个企业内部的职工作为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上相比起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更为统一。例如,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过去互为竞争对手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很快就能为“行业暴利存在的合理性”迅速取得一致共识;在一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国企改革过程中,无论是职工还是经营层,对于维持现状同样可以迅速地形成共识;具体到某个国企在产权改革推进过程中,职工在许多利益诉求上也往往非常容易形成一致。

  正是因为这种大体上的统一,使中国人在遵守制度上面临共同的难题——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直观性、价值判断的伦理标准使得“制度”必须首先在价值上得到有关群体的认可。这是中国企业进行变革的往往要付出巨大“制度摩擦成本”的重要根源。如何有效地推进企业的变革,同时又可以控制变革中的“制度摩擦成本”,是每一个领导者需要直面的问题。

  1、企业变革要以企业的战略愿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核心能力定位为力量指向。企业变革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必须明确,这是变革的第一要务,“为变而变”往往会付出巨大的“制度摩擦成本”却得不到相应的效果,这样的变革应该尽量避免。例如,对于很多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纵然需要付出“制度摩擦成本”,但通过改革,可以解决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解决公司的法人约束与激励到位问题,这样的变革还是应该去推进,仅是要在变革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策略安排,尽可能降低“制度摩擦成本”。

  2、企业变革要协调好变革成果和速度的关系。变革过程必须追求阶段变革的效果,效果是成果和速度的函数。过分追求阶段性成果而忽视改变的速度,会使企业变革失去意义;追求速度而忽视阶段性成果即“摘取最低的果实”,会使整个变革失败。例如,部分企业在推进内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变革的速度与阶段性成果间的“两难”选择之中。再如,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快速推行本地区的国企产权改革,不顾改革的效果,往往导致改革后企业依然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这都是没有处理好变革成果和速度关系导致失败的案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