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坚定的改革派,竹中对金融界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例如,对金融机构的自由资本金计算方法参照美国模式进行改变,这就将减少6万亿日元自有资本金,使银行业整个资本充足率低于8%;也有针对金融机构的三年脱困要求:如果金融机构不能如期实现赢利计划,董事长须下台,若连续三年亏损,政府将考虑把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参与该金融机构的管理,并视情况将其收为国有。当然竹中并非一味下猛药,他也注意灵活性。例如,关西地区理索纳银行濒于破产之际,政府拿出1.96万亿日元资金给予救助,成为给市场的积极信号和定心丸。在关键时刻,政府通过注入公共资金,让濒于倒闭的民间金融机构国有化,然后再通过有实力的企业出资重新民营化,以及“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形成了金融改革中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的“安全网”。
在金融改革告一段落后,竹中主管邮政改革,这次他的做法更具有艺术性和渐进性,因为这项改革涉及到了日本政治体制深层次的改革。日本邮政拥有占政府人员总数30%的公务员队伍,庞大的“邮政族”就足以构成强大的反对派。同时,邮政系统控制着日本国民家庭储蓄四分之一,这牵涉大量既得利益,政府利益本身就会因邮储民营化受到严重冲击,因为日本的巨额邮储金融资产在使用时不必通过国会,只要财政投融资预算审议通过即可使用,可以说官僚们可以任意使用这笔巨额资产。在这种背景下,邮政改革路径的合理设置显得尤为关键。改革先从政治领域开始,第一个目标是改革官僚主导、中央集权的制度,邮政省先被缩编为总务省邮政事业厅,后又被改组为邮政公社,通过剥夺它在中央政府层面的位置和直接发言权来减轻中央层面的政治阻力。2005年9月,小泉政府在众议院大选中以压倒优势获胜,显示出日本国民对邮政改革的热情支持。此后,酝酿已久的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得以通过:在2007年4月前,将解散现有的日本邮政公社,成立一个国家控股公司,同时通过政府公务员裁员27万人,完成邮政族公务员改革,这是改革第二个目标;第三个目标是将民间的资金交还民间使用,在2017年前,国家控股公司必须售出其在邮政储蓄银行和保险公司所持的全部股份,实现民营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