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阶,难度最小,对现有管理岗位的工作进行规范化;第二台阶,难度中等,在组织变革中对管理岗位的工作进行规范化;第三台阶,难度较大,在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中对管理岗位的工作进行规范化。
企业开展管理规范化的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管理操作规范”。因为操作化是规范化的前提,而理论本身不可操作,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存在一条鸿沟——“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这条鸿沟要用“水泥”去弥合,那“水泥”就是表达清晰的形成文本的管理操作规范。
管理操作规范不能停留于理论,因为理论抽象,而应该是理论的操作化,要落到实处;也不能局限于经验,因为经验狭隘,而应该是经验的升华,要普遍适用。
管理操作规范的操作性体现在流程上,大流程套小流程,最终落实在具体方法上——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等;规范性体现在普遍适用性和最优性上,不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事,而是适用于各时各地各事,不是随便一种流程和具体方法,而是最优的流程和具体方法。
在管理规范化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可以先使用《道乐吉(DOLOGY)管理操作规范》文本。这套文本基本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各级各类管理者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本,包括:《战略管理操作规范》,《市场营销管理操作规范》,《生产作业管理操作规范》,《新产品开发管理操作规范》,《财务管理操作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操作规范》,《管理决策操作规范》。
《道乐吉(DOLOGY)管理操作规范》之类文本虽然现成而方便,但讲的是共性,讲的是一般,是通用的“管理圆规”。所以,企业管理者还要依靠自身力量或者借助“外脑”,针对自己企业的个性和特殊情况对症下药,量身定制每个管理岗位的管理操作规范手册——专用的“管理圆规”。
五、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化
世界500强强在哪里?强在管理规范化。世界500强,诸如沃尔玛、通用电气、微软、花旗银行、IBM等等,它们家家都有管理操作规范文本,这些文本少则几百页,多则数千页。战略、市场营销、生产作业、新产品开发、财务、人力资源、决策等,管理工作基本都规范化了,极大部分管理工作由于规范化而成为常规,有条不紊,省力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