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学问
在过去的训练中,教练员将各项数据都记录到本子上,这样的纸面数据很难进行技术统计和分析。现在,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实现了让数据和视频直接进入计算机,而不需要事后录入,并且可以根据数据提供直观的图表显示。
参与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李天庆认为,这套系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数据采集的终端应当方便易用,所以采用手写识别设备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存储。其次,系统应用的平台多样性,以保证这套系统可以同时应用在PDA和平板电脑等手写输入设备上。
这样,零散的数据就可以被信息管理系统组织起来,方便教练员随时调出查看。“更重要的是,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教练员提供纵向的比较数据。”陈小平以伏明霞的训练过程为例,说明了信息记录的必要性。“跳水运动员从6、7岁入队开始,到15、16岁获得世界冠军,这一训练过程非常有价值,需要总结。但是在获得世界冠军之后,却很难对伏明霞的成长历程做出系统的总结,她的教练于芬只能根据经验给出模糊的、不定量的说明——她没有伏明霞身高、体重、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等指标变化的系统记录。如果伏明霞的这套数据能够保存下来,对于芬和其他年轻教练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在,每个进入跳水队的孩子都已经在系统中保存了自己的数据。”
事实上,科研辅助训练在应用到跳水项目的同时,也在速度滑冰项目的训练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力量方面的训练。利用足底压力传感器,教练员可以诊断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发现他们的不足从而为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据中国速滑队教练刘仁辉介绍,在荷兰等一些国家,足底压力传感系统也被应用到速滑冰鞋的制作上。通过该系统的测试就可以得出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准确参数,以后为该选手制作冰鞋时就能够对鞋底进行包括材料、位置、硬度和受力分布等方面的科学调整。这样在训练和比赛中,选手的平衡能力将会得到最大的提高。2004年速滑世界单项锦标赛女子500米冠军王曼利和男子500米全国记录保持者于凤桐等10多名国家队选手都是这一系统的受益者。




